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一而足

不一而足

原为称美吴公子季札之词,后则泛指某种不好的言行,屡见不鲜。季札是吴王寿梦幼子。寿梦死前,遗命传位季札,而他却坚辞不受,以此扬名列国。公元前544年,他代表吴国出聘鲁国。鲁国《春秋》记载为,“吴子使札来聘。”《公羊传》在解释这条记载时认为,根据《春秋》笔法,有才能的人是不能直书其名的,为什么在这里却直称其名?根据《春秋》笔法,涉及夷狄史实时不书其君,但是由于他派遣的使臣如此贤明,则只书写其君为“吴子”尚觉不够,而且还要在史籍上留下使臣的名字。w

【出典】:

《春秋公羊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札者何?吴季子之名也。《春秋》贤者不名,此何以名,许夷狄者,不一而足也。!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曹雪芹、高鹗《红楼梦》第一百十七回:“贾环、贾蔷等愈闹的不象事了,甚至偷典偷卖,不一而足。”


偏正 原指不能因其一事而使之满足。后指同类情况或事物很多,不止出现一次或不止一种。语出《公羊传·文公九年》:“许夷狄者,不一而足也。”郭明化、张重天《翼鲁春秋》:“其他的人,有尖起嘴唇喝茶的,有悠闲地仰着脖子喷吐烟圈的,还有捻着根火柴挖耳朵的,奇形怪状,~。”△用于形容事物多。→层出不穷 ↔区区之众。 也作“不一而止”、“不壹而足”。


【词语不一而足】  成语:不一而足汉语词典:不一而足

猜你喜欢

  • 凤栖桐

    源见“凤鸣朝阳”。比喻材得其用。唐 李伯鱼《桐竹赠张燕公》诗:“凤栖桐不愧,凤食竹何惭?”

  • 无皂白

    源见“不分皂白”。比喻没有是非标准。晋袁宏《后汉纪.桓帝纪上》:“孟轲以为人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弟於是何太无皂白邪!”《聊斋志异.新郑狱》:“公以无质实,叱去之。二人下,皆以官无皂白。”【词语无皂白】

  • 孔子临河而反

    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既不得用于卫,将西见赵简子。至于河而闻窦鸣犊、舜华之死也,临河而叹曰:‘美哉水,洋洋乎!丘之不济此,命也夫!’子贡趋而进曰:‘敢问何谓也?’孔子曰:‘窦鸣犊、舜华,晋国之贤大

  • 魂而有灵,嘉斯宠荣

    嘉:乐,喜欢。斯:代词。一作“兹”,“其”。宠荣:特指皇帝所给予的恩宠和光荣。 死者鬼魂如有灵验,应为皇上给的这些恩宠和光荣而感到快乐。 古代帝王褒恤死者诏书中的结尾套语。语出《后汉书.梁统传.附

  • 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
    《论语.乡党》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厌:通餍,满足;脍:切细的鱼或肉。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意谓粮食舂得越精白越好,鱼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讲究饮食,主张食品精细,讲究烹饪技巧。鲁迅《南腔北调集.由

  • 午桥泉石

    《旧唐书.斐度传》载:宰相裴度因不满宦官擅权,于洛阳郊外建午桥庄别墅,日以泉石诗酒自娱。后遂以“午桥泉石”为山林隐居的典实。宋周密《齐东野语.谢惠国坐亡》:“谢方叔惠国,自宝祐免相,归江西寓第,从容午

  • 往者不谏,来者可追

    《论语.微子》(卷九):“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:‘凤兮,凤兮!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已而,已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’”楚国的隐士接舆唱歌劝孔子放弃从政的愿望,过去追求仕途已不可挽回,往后纠正

  • 便便痴腹

    源见“孝先便腹”。自谦腹无才学。宋陆游《夜宴赏海棠醉书》诗:“便便痴腹本来宽,不是天涯强作欢。”

  • 蓬蒿仲蔚

    源见“仲蔚蓬蒿”。借指隐逸之士。清潘柽章《暮菊和颜雪公》诗:“蓬蒿仲蔚旧行藏,却向篱边觅晚香。”

  • 神鼎

    《史记.封禅书》:“闻昔泰帝兴神鼎一,一者壹统,天地万物所系终也。”又汉 焦赣《易林.渐之临》:“禹作神鼎,伯益衔指。斧斤既折,撞立独倚。”又宋罗泌《路史.后纪一.太昊》:“〔太昊〕爰兴神鼎,制郊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