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辨菽麦

不辨菽麦

菽(shū),豆类的总称。不辨菽麦,比喻愚昧无知,缺乏起码的常识。公元前573年,晋国大臣栾书、中行偃以晋厉公暴虐无道,发动政变,杀死晋厉公。为了拥立新君,他们派荀莹、士鲂到洛阳将晋襄公少子桓叔的孙子周子迎回为君,是为晋悼公。按照传统立嗣方式,应该由周子的哥哥即位为君,但是他非常愚昧,连豆麦这些农作物都不认识,因此大臣们没有立他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:“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,故不可立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塞难》:“吾每见俗儒碌碌……而了不别菽麦者也。” 明·杨荃《感怀十二首》之一:“士不遇患难,智虑何由全?……苟不辨菽麦,何足揽大权?”


述宾 菽,豆类总称。分不清豆子和麦子。形容愚昧无知,或缺乏实际知识。语本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:“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。”刘复《复王敬轩书》:“林先生于‘诗’‘戏’两项,尚未辨明,其知识实比‘~’高不了许多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脱离实际无知方面。→愚昧无知 ↔博学多才。也作“不辨菽粟”、“不辩菽麦”、“未辨菽麦”。


【词语不辨菽麦】  成语:不辨菽麦汉语词典:不辨菽麦

猜你喜欢

  • 可与适道,未可与权

    可以同他达到某种成就,未必可以同他通权达变。 表示通权达变是治学的最高境界,一般人很难达到。语出《论语.子罕》:“子曰:‘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”《三国志.魏志

  • 包胥血

    同“包胥哭秦庭”。清 叶世佺《谒刘公祠》诗:“涕泪包胥血,饥寒苏武毡。”

  • 舐糠及米

    《史记.吴王濞列传》:“里语有之,‘舐糠及米’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案:言舐糠尽则至米,谓削土尽则至灭国也。”《史记.吴王濞列传》原意是用“舐糠及米”比喻削土尽则国灭。后用为事物被侵蚀由表及里,逐渐加深的

  • 尺二秀才

    宋.孙奕《履斋示儿编》卷九“声画押韵贵乎审”载:宋朝时候,杨万里有一次到湖南去主考漕试,他看到首名卷中答卷人把“盡”字写成了“尽”字,于是便除名不予录取了,并且说道:“明日揭榜,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

  • 璧联

    同“璧合”。南朝 梁王僧孺《谢历表》:“璧联珠灿,轮映阶平。”【词语璧联】   汉语大词典:璧联

  • 商弦

    《列子.汤问》:“(师文)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,凉风忽至,草木成实。”晋.张湛注:“商,金音,属秋。南吕,八月律。”“得秋气故成熟。”宫商角徵羽是为五音,商属金声,西方为金,故商弦是秋天的音乐。后

  • 鵩入

    同“鵩鸟集于前”。北周庾信《周柱国纥干弘神道碑》:“既而三湘辽远,时遭鵩入;五溪卑湿,或见鸢飞。”【词语鵩入】   汉语大词典:鵩入

  • 松作大夫

    同“大夫松”。唐元稹《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》诗:“鳖解称从事,松堪作大夫。”

  • 绕朝赠

    同“绕朝策”。清钱谦益《送郭中书赴督师袁公幕》诗:“惭无绕朝赠,控马进一壶。”

  • 老马识途

    比喻富于经验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。春秋时期,管仲、隰朋二人随同齐桓公北伐孤竹,春天出征,到冬天才返师回国。由于历时较久,归国途中迷了路。管仲出主意说,老马的智慧是可以用的。于是将老马放在前面带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