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乌合之众

乌合之众

比喻军队纪律松散,象群鸦一样的聚合,不堪一击。耿弇(3-58年)字伯昭,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县东南)人。父耿况,王莽末为上谷郡(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)守。时绿林入关,更始称帝。耿况因遣耿弇赍贡献,归顺更始政权。行至中途,恰值王郎诈称汉成帝子刘子舆。随从耿弇的两个属吏私下商议,刘子舆是汉室正统,何必远求归顺更始政权。耿弇手扶宝剑说道:“刘子舆只是已疲惫不堪的流寇而已。”属吏不听他的劝告,私自脱逃,投降了王郎,而耿弇则投奔了当时属于更始麾下的刘秀。他以上谷之兵配合刘秀攻灭了王郎的乌合之众。刘秀遂以其父耿况为大将军。刘秀即位后,拜弇为建威大将军。

【出典】:

后汉书》卷19卷704页《耿弇传》:“及王莽败,更始立,……(耿)况自以莽之所置,怀不自安。时弇年二十一,乃辞况奉奏诣更始,因赍贡献,以求自固之宜。及至宋子,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,起兵邯郸。弇从吏孙仓、卫包于道共谋曰:‘刘子舆成帝正统,舍此不归,远行安之?’弇按剑曰:‘子舆弊贼,卒为降虏耳。我至长安,与国家陈渔阳、上谷兵马之用,还出太原、代郡,反覆数十日,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,如摧枯折腐耳。观公等不识去就,族灭不久也’。仓、包不从,遂亡降王郎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马总《〈意林〉〈管子〉》:“乌合之众,初虽有欢,后必相吐,虽善不亲也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43回:“曹操收袁诏蚁聚之兵,劫刘表乌合之众,虽数百万不足惧也。”


偏正 像乌鸦那样暂时聚合的一群。比喻临时凑合起来,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一群人。语出《管子》(《意林》引):“乌合之众,初虽有欢,后必相吐,虽善不亲也。”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“归发突骑以辚~,如摧枯折腐耳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比喻临时凑集,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方面。→瓦合之卒乌合之师 一盘散沙 ↔百万雄师。 也作“乌合之卒”、“乌集之众”。


【词语乌合之众】  成语:乌合之众汉语词典:乌合之众

猜你喜欢

  • 敏行

    《论语.里仁》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后以“敏行”谓勉力修身。《汉书.东方朔传》:“此士所以日夜孳孳,敏行而不敢怠也。”【词语敏行】   汉语大词典:敏行

  • 龙吟

    《北齐书.郑述祖传》:“述祖能鼓琴,自造《龙吟》十弄,云尝梦人弹琴,寤而写得,当时以为绝妙。”北齐的郑述祖善弹琴,说他在梦中见人弹琴,醒后把曲谱记录下来,便成了自己所制的《龙吟》十弄曲。当时的人们都认

  • 烽候悦妇人

    源见“褒女惑周”。谓君主荒淫无道,女宠祸国。烽候,烽火台。唐 周昙《咏史.周幽王》:“狼烟篝火为边尘,烽候那宜悦妇人!”

  • 未雨绸缪与临渴掘井

    《诗经.唐风.绸缪》:“绸缪束薪,三星在天。”又《诗经.豳风.鸱鸮》:“迨天之未阴雨,彻(撤,剥)彼桑土(土即杜,根的意思),绸缪牖户。”(后者是一首禽言诗,是一只小鸟诉说它所遭受鸱鸮攫子的迫害和为防

  • 翁伯入关

    《汉书.游侠传.郭解传》:“解徙,诸公送者出千余万。……解入关,关中贤豪知与不知,闻声争交驩。”《史记.游侠列传.郭解传》:“郭解,轵人也,字翁伯。……”汉时郭解喜为侠,振人之命,不矜其功,好交友,声

  • 戴鸡佩豚

    西汉.司马迁撰《史记.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路性鄙,好勇力,志伉直(伉直,刚直),冠雄鸡,佩豭豚(豭豚,音jiā tún,就是牡豚,俗称公猪),陵暴孔子(陵暴,压迫欺凌,此当指言行粗鲁,对孔子不够尊重)

  • 汤聘

    《孟子.万章上》:“伊尹耕于有莘之野,而乐尧舜之道焉……汤使人以币聘之,嚣嚣然曰:‘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?我岂若处畎亩之中,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?’”本谓汤请伊尹出来做官,后以“汤聘”指官爵利禄。《高子遗

  • 壮心

    雄心壮志,抱负不凡。三国魏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骥:千里马。枥( ㄌㄧˋ lì 历):养马的地方,犹马棚。烈士:指有抱负的节义之士。【词语壮心】   汉语

  • 蒲鞭不施

    源见“蒲鞭”。表示无人违纪犯法。宋陆游《赛神曲》:“岁岁赐粟,年年蠲租,蒲鞭不施,圜土空虚。”见“蒲鞭不用”。宋·陆游《赛神曲》:“岁岁赐粟,年年蠲租,~,圜土空虚。”

  • 覆蕉得鹿

    源见“蕉鹿梦”。指人间的得失荣辱无常。元袁桷《次韵师孟西曹即事兼简子贞仪曹》之二:“覆蕉得鹿非真梦,点笔成蝇岂误书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