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乐昌破镜

乐昌破镜

同“乐昌分镜”。《古今小说.杨思温燕山逢故人》:“妾有乐昌破镜之忧,汝兄被缧绁缠身之苦,为虏所掠。”


见“乐昌分镜”。《喻世明言》卷24:“妾有~之忧,汝兄被缧绁缠身之苦,为虏所掠。”


【典源】 唐·孟棨《本事诗·情感》:“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,后主叔宝之妹,封乐昌公主,才色冠绝。时陈政方乱,德言知不相保,谓其妻曰:‘以君之才容,国亡必入权豪之家,斯永绝矣。傥情缘未断,犹冀相见,宜有以信之。’乃破一镜,人执其半,约曰:‘他日必以正月望日,卖于都市,我当在,即以是日访之。’及陈亡,其妻果人越公杨素之家,宠嬖殊厚。德言流离辛苦,仅能至京。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。有苍头卖半镜者,大高其价,人皆笑之。德言直引至其居,设食具言其故。出半镜以合之。仍题诗曰:‘镜与人俱去,镜归人不归。无复嫦娥影,空留明月辉。’陈氏得诗,涕泣不食。素闻之,怆然改容,即召德言,还其妻,仍厚遗 (wei) 之。闻者无不感叹。仍与德言、陈氏偕饮,令陈氏为诗,曰:‘今日何迁次,新官对旧官。笑啼俱不敢,方验作人难。’遂与德言归江南,竟以终老。”

【今译】 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,娶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为妻,公主才色俱为当时之冠。当时陈政事荒乱,德言知道不会久长,对妻子说:“以你的才貌,国亡后一定会被征入权臣之家,就永别了。如果情缘未断,还有机会相见,应当有一信物。”于是将一镜破为两半,夫妻各拿一半,约定以后每当正月十五,将破镜到都城市上去卖,如果人还在,就于那天去寻访。陈被隋灭后,其妻果然被越公杨素征入府中,倍加宠爱。德言千辛万苦才跋涉到京城。正月十五日即去市上寻访。见有一仆人高价出卖半镜,德言即将他领至住处,讲述缘由,取出自己那半面镜子合在一处,并在上题诗一首。陈氏见诗后,悲泣不食。杨素闻知,也有些感慨,于是召来德言,将陈氏归还给他。夫妻二人返回江南终老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形容夫妻离散,或分离后又团圆; 也用以借指半月。

【典形】 半镜、陈宫镜、分镜、合镜、乐昌破镜、乐镜、两分青镜、菱花半璧、破鉴、破鉴徐郎、破镜、徐家镜、破镜重来、鸾光半缺、菱花半边、破鸾、乐昌风流、菱花缺。镜破、乐昌家镜。

【示例】

〔半镜〕 唐·李商隐《代越公房妓嘲徐公主》:“遽遣离琴怨,都由半镜明。”〔陈宫镜〕 唐·黄滔《别后》:“亏蟾便是陈宫镜,莫吐清光照别离。”

〔分镜〕清·严复《哭林晚翠》:“抚弦哀寡鹄,分镜泣孤鸾。”

〔合镜〕 明·汤显祖《紫钗记》:“加冠进职君臣礼,合镜还珠夫妇恩。”

〔乐昌破镜〕 清·吴伟业《戏题士女图·奔拂》:“乐昌破镜翻新唱,换取杨公作旧官。”

〔乐镜〕 唐·孙逖《奉和李右相中书壁画》:“气染荀香馥,光含乐镜清。”

〔两分青镜〕 宋·程垓《洞庭春色》:“叹半妆红豆,相思有分; 两分青镜,重合难期。”

〔菱花半璧〕 宋·秦观《乐昌公主》:“楼上吹箫人在否。菱花半璧香尘污。往日繁华何处。”

〔破鉴〕 元·曾瑞《骂玉郎过感皇恩·四时闺怨》:“分钗破鉴别离谶,泪满襟,鸾折衾,鸳分枕。”

〔破鉴徐郎〕 宋·徐君宝妻《满庭芳·题壁》:“破鉴徐郎何在? 空惆怅,相见无由。”

〔破镜〕 宋·朱敦儒《临江仙》:“直自凤凰城破后,擘钗破镜分飞。”

〔徐家镜〕 明·陈子龙《秋月篇》:“定远弓弯太白高,徐家镜破纤阿转。”


【词语乐昌破镜】  成语:乐昌破镜汉语词典:乐昌破镜

猜你喜欢

  • 访蓬瀛

    《史记.封禅书》:“自(齐)威、宣、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、方丈、瀛洲。此三神山者,其傅在勃海中,……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。……及至秦始皇并天下,至海上,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。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,

  • 子房

    参见:子房筹【词语子房】   汉语大词典:子房

  • 南山射虎

    参见“射虎中石”。

  • 声动梁尘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七二引《刘向别录》:“汉兴以来,善歌者鲁人虞公,发音清哀,盖动梁尘。”后因以“声动梁尘”譬喻乐声或歌声的音调极为动人。《鲁迅全集》卷七《赠人二首》其二:“秦女端容理玉筝,梁尘踊跃夜风轻

  • 浮云游子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九《古诗十九首》其一:“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反。”古诗《行行重行行》中以“浮云”与“游子”来比喻邪臣蔽贤,只得远游在外,不得返回。后遂用为咏遭贬游子之典。唐.杜甫《梦李白二首》其二:“浮

  • 子晋鹤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指仙鹤。明汤显祖《岭外初归王恒叔点苍山寄示五岳游欣然成韵》:“旧有浮丘云作盖,能无子晋鹤为骖。”

  • 藏身复壁

    源见“复壁埋名”。谓隐匿避祸。清唐孙华《记里中事》诗之二:“藏身复壁疑无地,密语登楼怕有声。”

  • 口碑

    源见“有口皆碑”。喻指众人口头的颂扬。清赵翼《喜晤嵇兰谷话旧》诗:“往事俄成泥爪幻,均徭犹颂口碑长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十八回:“绅士、商人于统领的口碑都有限。”亦指人们的议论或口头评价。《说岳全传》六一

  • 杨犬吠缁

    参见:白往黑归

  • 河内之借

    源见“借寇恂”。称赞地方官德政卓著,深受人民爱戴。北周庾信《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》:“河内之借,寇恂更惭谒帝;交州之请,士燮还著上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