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乘桴浮于海

乘桴浮于海

桴( ㄈㄨˊ fú ):古代把竹子或木头编成牌以当船用。大的叫筏。小的叫桴。即今之木簰。 乘坐木簰漂到海外去。 意谓逃避现实社会。语出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,其由欤?’”明.余永麟《北窗琐语》:“太祖问曰:‘谷珍,你一向在那里?’珍曰:‘臣天下无道,乘桴浮于海;天下有道,束带立于朝。’”


【典源】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,其由与?’子路闻之喜。”

【今译】 孔子说:“我的主张行不通了,那就乘木筏渡海离开好了。跟随我的,怕是只有仲由 (字子路) 吧?”子路听了很高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避世远遁; 或泛指航海等。

【典形】 乘桴、乘桴浮于海、乘桴翁、桴泛、浮海叹、桴可浮、海可浮、孔子思浮海、鲁叟乘桴、宣尼浮海、乘桴浮、鲁叟浮海、宣尼浮海、乘桴计、乘桴追圣。

【示例】

〔乘桴〕 三国·曹植《盘石篇》:“乘桴何所志? 吁嗟我孔公。”

〔乘桴浮于海〕 唐·顾况《曲龙山歌》:“子欲居九夷,乘桴浮于海,圣人之意有所在。”

〔乘桴翁〕 唐·岑参 《东归发犍为》:“吾当海上去,且学乘桴翁。”

〔桴泛〕 清·赵执信《始见海》:“蠡测亦云妄,桴泛将安归。”

〔浮海叹〕 明·魏时亮《平壤拜箕子墓》:“道无浮海叹、义与采薇同。”

〔桴可浮〕 明·杨慎《七犯玲珑·顾箬溪》:“风堪御,桴可浮,函关紫气度青牛。”

〔海可浮〕 清·丘逢甲《将之南洋留别亲友》之一:“要知吾道其南意,鲁叟先言海可浮。”

〔孔子思浮海〕 元·揭傒斯《和张太乙秋兴》之十:“已悲孔子思浮海,更讶庞公不入城。”

〔鲁叟乘桴〕 宋·苏轼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:“空余鲁叟乘桴意,粗识轩辕奏乐声。”

〔宣尼浮海〕 清·丘逢甲《再和絜斋世丈西园秋兴》:“宣尼浮海叹,同此怅栖遑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太叔辩洽

    《晋书.挚虞传》附太叔广:“东平太叔广枢机清辩,广谈,虞不能对;虞笔,广不能答;更相嗤笑,纷然於世云。”西晋时东平人太叔广,才思敏捷,出口即章。与当时名家挚虞谈论时,太叔广提出的问题挚虞常不能对答。后

  • 狐濡尾

    《易.未济》:“未济,亨,小狐汽济,濡其尾,无攸利。”狐能渡水,但如果尾巴沾湿了,就渡不过去。小狐勇于渡,不知谨慎,故沾湿其尾,不能渡水。后以“狐濡尾”比喻始易终难。汽:接近。濡,沾湿。攸:所。

  • 降麻

    同“宣麻”。唐黄滔《寄陈侍御》诗:“千年二相未全夸,犹阙闽城贺降麻。”《续资治通鉴.宋仁宗宝元元年》:“昨王随自吏部侍郎、平章事超越十资,复为上相。此乃非常之恩,必待非常之才。而随虚庸邪谄,非辅相器,

  • 营三窟

    源见“狡兔三窟”。谓营造多种图安避祸之处。宋陆游《秋思》诗之三:“迂疏早不营三窟,流落今宁直一钱。”

  • 诗正而葩

    谓《诗经》意正而辞美。唐代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上规姚姒,浑浑无涯;《周诰》、《殷盘》,诘屈聱牙;《春秋》谨严,《左氏》浮夸;《易》奇而法,《诗》正而葩;下逮庄、骚,太史所录,子云、相如,同工异曲。”姚:

  • 周千亩

    《史记.周本纪》:“(周)宣王三十九年,战于千亩,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。”据《史记》记载,周宣王三十九年,在千亩与姜氏之戎交战,兵败。后因以喻战败之典。清.顾炎武《海上》(其四):“埋轮拗镞周千亩,蔓草

  • 隋卞

    同“隋和”。卞,卞和。晋陆云《赠顾彦先》诗之一:“光莹之伟,隋 卞同珍。”【词语隋卞】   汉语大词典:隋卞

  • 无名死

    《论语.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。’”孔子认为人死后如果声名不被世所称道,那将是很遗憾的事。因为它表明死者生前无有建树。后用为哀叹事业不就之典。唐.白居易《初入峡有感》:“常恐不才身,

  • 鹑悬

    源见“子夏衣”。形容衣服破烂。宋范成大《自冬至春道中多雨》诗:“蜡屐惊踵决,油衣笑鹑悬。”【词语鹑悬】   汉语大词典:鹑悬

  • 柯烂

    源见“柯烂忘归”。谓时间久远。唐元稹《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》诗:“菌生悲局促,柯烂觉须臾。”【词语柯烂】   汉语大词典:柯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