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伯乐相马

伯乐相马

伯乐,古代传说中善于相马的人。伯乐相马,比喻善于发现人才。战国后期,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时,一个叫作汗明的策士,前来求见。等了三个月,春申君才见了他。一席话,春申君十分高兴,下令将其正式列入宾客名单,五日一见。汗明有一次对春申君说,您听说过这样一匹千里马吗?在它长成的时候,由于时运不济,为人拉着盐车爬山路。蹄子伸长,膝骨总是打跪。尾巴上沾满粪水,浑身上下磨得溃烂不堪,汗水淋漓,口中白沫四溅,在道路上艰难蹒跚。这时,善于相马的伯乐看见它沦落至此,心疼地痛哭失声。解下自己的衣服给它盖在身上。千里马见到了伯乐,低头喷气,仰天长鸣,惊动天地,如同金石之声。所以如此,这是因为它见到了知己的缘故。我现在困于州县,沉沦陋巷已经很长时间了,难道您就没有识拔、举荐我的想法,以使我像千里马那样为您长鸣吗?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楚策》四《汗明见春申君》:“汗明曰:‘君亦闻骥乎,夫骥之齿至矣,服盐车而上太行。蹄申膝折,尾湛胕溃,漉汁洒地,白汗交流,中阪迁延,负辕不能上。伯乐遭之,下车攀而哭之,解纻衣以幂之。骥于是俛而喷,仰而鸣,声达于天,若出金石声音。何也?彼见伯乐之知己也。今仆之不肖,阨于州部,堀穴穷巷,沈洿鄙俗之日久矣,君独无意荐拔仆也,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韩愈《杂说·说马》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


主谓 伯乐观察马,鉴别马的好坏。比喻善于发现人才。语本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7:“使骥不得伯乐,安得千里之足!”唐·韩愈《杂说四》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知人善任方面。


【典源】 《楚辞》 屈原《九章·怀沙》:“伯乐既没,骥焉程兮?”后汉·王逸注云:“孙阳,伯乐姓名。”《庄子·马蹄》:“及至伯乐,曰:‘我善治马。’”释文:“伯乐,姓孙,名阳,善驭马。”《列子·说符》:“秦穆公谓伯乐曰:‘子之年长矣,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?’”晋·张湛注:“伯乐,善相马者。”

【今译】 伯乐 (又名孙阳),春秋秦穆公时人,是古代著名的相马师,他善于鉴别马的优劣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泛指技艺高超的人; 或泛指善于鉴别人才的人。

【典形】 伯乐、世间无伯乐、孙阳、孙阳骐骥、相马、相马造精微。

【示例】

〔伯乐〕 宋·黄庭坚《晁张和答秦观》:“相期骖天衢,伯乐尝一盼。”

〔世间无伯乐〕 元·萨都拉《题瘦马图》:“人生相遇贵相知,孰谓世间无伯乐。”

〔孙阳〕 北周·庾信《谢滕王集序启》:“匠石回顾,朽材变于雕梁,孙阳一言,奔踶成于骏马。”

〔孙阳骐骥〕 金·元好问 《虞坂行》:“孙阳骐骥不并世,百万亿中时有一。”

[相马] 唐·高适《奉酬睢阳路太守》:“相马知何限,登龙反自疑。”

〔相马造精微〕 宋·陆游《倚筇》:“未免解牛逢肯綮,岂能相马造精微。”


【词语伯乐相马】  成语:伯乐相马汉语词典:伯乐相马

猜你喜欢

  • 化虎

    《淮南子.俶真训》:“昔公牛哀转病也,七日化为虎。其兄掩户而入觇之,则虎搏而杀之。是故文章成兽,爪牙移易,志与心变,神与形化。方其为虎也,不知其尝为人也;方其为人,不知其且为虎也。二者代谢舛驰,各乐其

  • 绝编

    同“绝韦编”。唐陆希声《阳羡杂咏十九首.讲易台》:“年逾知命志尤坚,独向青山更绝编。”【词语绝编】   汉语大词典:绝编

  • 全躯保妻子之臣

    古代指那些贪生怕死,保全自己和家室的臣子。语出汉.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今举事一不当,而全躯保妻子之臣,随而媒蘖其短,仆诚私心痛之。”唐.陈子昂《申宗人冤狱书》:“向使辞宠让荣,陈力就列,雷同众辈,

  • 蛙翻白出阔,蚓死紫之长

    青蛙翻过来像一个宽扁的白色的“出”字,蚯蚓死去了像一个紫色的细长的“之”字。 旧时嘲讽鄙陋无文的诗句。语出宋.邢居实《拊掌录》:“哲宗朝,宗子有好为诗而鄙俚可笑者,尝作《即事》诗云:‘日暖看三织,风

  • 吉凶悔吝生乎动

    悔吝:灾祸。 意谓人事之中,吉凶悔吝的产生是动作营为的结果。 后常用于戒人不要轻举妄动。语出《易.系辞下》:“吉凶悔吝者,生乎动者也。”王弼注:“有变动而后有吉凶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三八回:“然则毁

  • 口壅若川

    《国语.周语上》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”后因以“口壅若川”喻禁舆论之害。南朝 梁刘勰《文心雕龙.谐隐》:“夫心险如山,口壅若川,怨怒之情不一,欢谐之言无方。”主谓 壅,

  • 筑台避债

    源见“逃债台”。谓设法逃避债务。清王夫之《广遣兴》诗之二:“周赧筑台深避债,鲁哀徙宅再忘妻。”

  • 卫国鹤

    同“卫鹤”。明李梦阳《七夕边马二宪使许过繁台别业不成辄用七字句述我志怀二十韵》:“宠岂尽轩卫国鹤,画宜偏骇叶公龙。”

  • 胸中锦绣

    源见“残锦”。喻指富丽的才思。宋葛郯《水调歌头.舟回平望久之过乌戍》词:“应是阳侯薄相,催我胸中锦绣,清唱和鸣鸥。”

  • 标同伐异

    标榜同党,攻击异己,犹“党同伐异”。《世说新语.轻诋》:“谢镇西与书殷扬州,为真长求会稽。殷答曰:‘真长标同伐异,侠之大者。常谓使君降阶为甚,乃复为之驱驰邪?’”并列 偏袒同派,排斥异己。南朝宋·刘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