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伶伦凤律

伶伦凤律

吕氏春秋.古乐》:“昔黄帝伶伦作为律。伶伦自大夏之西,乃之阮隃之阴。取竹于嶰溪之谷,以生空窍厚钧者,断两节间,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,以为黄钟之宫,吹曰舍少。次制十二筒,以之阮隃之下,听凤皇之鸣,以别十二律。其雄鸣为六,雌鸣亦六,以比黄钟之宫,适合,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,故曰黄钟之宫,律吕之本。”《汉书.律历志》“阮隃之阴”作“昆仑之阴”、“伶伦”作“泠纶”。后因以“伶伦凤律”为创制音律的典故。唐元稹《有鸟》诗之十五:“有鸟有鸟皆百舌,舌端百啭声咄㗌。先春尽学百鸟啼,真伪不分听者悦。伶伦凤律乱宫商,盘木天鸡误时节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吕氏春秋·仲夏纪·古乐》:“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。伶伦自大夏之西。乃之阮隃之阴。取竹于嶰(xie)谿之谷,以生空窍厚钧者,断两节间,其长三寸九分,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,吹曰舍少。次制十二筒,以之阮隃之下,听凤皇之鸣,以别十二律。其雄鸣为六,雌鸣亦六,以比黄钟之宫适合,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,故曰: 黄钟之宫,律吕之本。”《汉书·律历志》亦载,文大略同,“阮隃之阴”作“昆仑之阴”,“伶伦”作“泠纶”。

【今译】传说黄帝命乐官伶伦制定声律。伶伦从大夏往西,来到昆仑山北,在嶰谿之谷取得良竹,选择竹壁薄厚均匀的,从节间截断,制成律管,长度为三寸九分,以其声为黄钟之宫。又制成十二筒,按凤凰鸣声定为十二律。其中雄鸣为六 (六律),雌鸣也为六 (六吕)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善知音律的人、艺人; 也用以形容精美的音乐或笛箫等。

【典形】 伶伦、伶伦凤律、伶伦管、伶伦学凤凰、伶伦游凤、伦伶、伦律、嶰谷黄钟、嶰谷伦、学凤鸣、嶰谷遗律、鸣凤之律、嶰谷枝、伶伦曲。

【示例】

〔伶伦〕 唐·柳宗元《青水驿丛竹》:“只应更使伶伦见,写尽雌雄双凤鸣。”唐·沈既济《任氏传》:“生长秦城,家本伶伦,中表姻族,多为人宠媵。”

〔伶伦凤律〕 唐·元稹 《有鸟二十章》:“伶伦凤律乱宫商,蟠木天鸡误时节。”

〔伶伦管〕 唐·张祜《叙诗》:“伶伦管尚在,此律谁能吹。”

〔伶伦学凤凰〕 宋·王安石《华藏院此君亭》:“烦君惜此根株在,乞与伶伦学凤凰。”

〔伶伦游凤〕 魏·阮籍《东平赋》:“是以伶伦游凤于昆仑之阳,邹子噏温于黍谷之阴。”

〔伦伶〕 魏·阮籍 《咏怀》 之二十二:“凤凰鸣参差,伦伶发其音。”

〔伦律〕 清·丘逢甲 《岁暮杂感》:“八风裂竹乖伦律,九日争桑拒羿弓。”

〔嶰谷伦〕 元·揭傒斯《奉题近臣所藏渭川千亩图》:“泪痕仿佛湘江女,律管参差嶰谷伦。”

〔学凤鸣〕 唐·陈子昂《修竹篇》:“不意伶伦子,吹之学凤鸣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州冠冕

    《三国志.蜀书.庞统传》:“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,统弱冠往见徽,徽采桑于树上,坐统在树下,共语自昼至夜。徽甚异之,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,由是渐显。”冠冕,本指帽子,这里司马徽因羡慕庞统的才能超群,用

  • 折腰吏

    源见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泛称地方低级官吏。唐白居易《旱热》诗:“忽思公府内,青衫折腰吏。”唐韦应物《赠王侍御》诗:“自叹犹为折腰吏,可怜骢马路傍行。”【词语折腰吏】   汉语大词典:折腰吏

  • 虫妖

    《礼记.月令》:“〔冬季之月〕季冬行秋令,则白露蚤降,介虫为妖。”指虫类造成的灾害。多以指蝗灾。《隋书.五行志下》:“虫妖:梁大同初,大蝗,篱门松柏叶皆尽。”【词语虫妖】   汉语大词典:虫妖

  • 绝席

    借指地位显贵的重臣。北周庾信《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》: “生则绝席武宫,死则配祠清室。” ●《东观汉记·王常传》: “光武(刘秀)于大会中指常(王常)谓群臣曰: ‘此家率下江诸将,辅翼

  • 土壤细流

    《史记.李斯列传》:“是以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后以“土壤细流”比喻微小的事物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.民国各团体之组织》:“窃比附土壤细流之说,为略呈之。”其他

  • 负鼎说

    源见“伊尹荷鼎自进”。指辅政治国之策。唐崔湜《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》诗:“进无负鼎说,退惭补衮诗。”

  • 剪发待宾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贤媛》:“陶公(陶侃)少有大志,家酷贫,与母湛氏同居。同郡范逵素知名,举孝廉,投侃宿。于时冰雪积日,侃室如悬磬,而逵马仆甚多。侃母湛氏语侃曰:‘汝但出外留客,吾自为计。’湛头

  • 君举必书

    举:举动。 国君的一举一动,必定要书于史策。 旧时常用以告诫国君举措不可不慎。语出《左传.庄公二十三年》:“君举必书。书而不法,后嗣何观?”《汉书.艺文志》:“古之王者,世有史官,君举必书,所以慎

  • 参军判马曹

    源见“骑曹不记马”。谓不理事务,言不及义。宋陆游《读书》诗:“文辞博士书驴券,职事参军判马曹。”

  • 辞王吉

    源见“东家枣树”。指休妻去妇。唐戴叔伦《去妇怨》诗:“忽辞王吉去,为是秋胡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