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佽飞斩蛟

佽飞斩蛟

吕氏春秋.知分》:“荆有次非者,得宝剑于干遂。还返涉江,至于中流,有两蛟夹绕其船,次非谓舟人曰:‘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?’船人曰:‘未之见也。’次非攘臂祛衣,拔宝剑曰:‘此江之腐肉朽骨也,弃剑以全己,余奚爱焉。’于是赴江刺蛟,杀之而复上船,舟中之人皆得活。”《淮南子.道应训》作“佽非”。《汉书.宣帝纪》注作“兹飞”、“佽飞”。《后汉书》等传注并作“佽飞”。后以“佽飞斩蛟”称颂勇士为民除害。唐李白《观佽飞斩蛟龙图赞》:“佽飞斩长蛟,遗图画中见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吕氏春秋·知分》:“荆有次非者,得宝剑于干遂。还反涉江,至于中流,有两蛟夹绕其船,次非谓舟人曰:‘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?’船人曰: ‘未之见也。’次非攘臂祛 (qu)衣,拔宝剑曰:‘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,弃剑以全己,余奚爱焉。’于是赴江刺蛟,杀之而复上船,舟中之人皆得活。”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:“荆有佽(ci) 非得宝剑于干队。还反渡江,至于中流,阳侯之波,两蛟夹绕其船,佽非谓(yi) 船者曰:‘尝有如此而得活者乎?’对曰:‘未尝见也。’于是佽非瞑目,勃然攘臂拔剑曰:‘武士可以仁义之礼说也,不可劫而夺也。此江中之腐肉朽骨,弃剑而已,余有奚爱焉。’赴江刺蛟,遂断其头。船中人尽活,风波毕除。”《汉书·宣帝纪》注作“兹非”、“佽飞”; 《后汉书》 马融,蔡邕等传注并作“佽飞”。后以“佽飞”为常见。

【今译】 佽飞是春秋时楚国的勇士。有一次他得到一柄宝剑,回来渡江至中流时,江中兴起大风浪,有两条蛟龙将船围住,佽飞对船夫说:“你见过有两蛟绕船而人能和蛟两活的吗?”船夫说:“没见过。”佽飞即捋袖拔出宝剑说:“武士可以用仁义来说服,想用强力劫夺办不到。这蛟龙不过是江中的腐肉朽骨,即使丢了剑又有什么了不起。”于是跳入江中刺杀蛟龙,斩断它们的头。即时风平浪静,一船人都保全了性命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无畏的勇士; 或形容勇敢无畏的气概。

【典形】 佽飞、佽飞剑、佽飞斩蛟、斩蛟剑、壮士斩蛟、佽飞斗蛟、宝剑落蛟濑。

【示例】

〔佽飞〕 宋·王安石《彭蠡》:“老矣安得学佽飞,买田欲弃江湖去。”

〔佽飞剑〕 南朝梁·何逊《和刘咨议守风》:“本惭佽飞剑,宁慕澹台璧。”

〔佽飞斩蛟〕 宋·黄坚庭《次韵杨明叔见饯》:“平津善牧豕,佽飞能斩蛟。”

〔斩蛟剑〕 唐·杜甫《覆舟》之二:“徒闻斩蛟剑,无复爨犀船。”

〔壮士斩蛟〕 宋·苏轼《送李公恕赴阙》:“愿随壮士斩蛟蜃,不愿腰间缠锦绦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一箭双雕

    雕:(diāo)一种凶猛的鸟。用一枝箭射死两只雕,原指射箭技艺高超,后比喻做某件事一举两得。长孙晟(551-609年)字季晟,河南洛阳人,北周及隋朝著名将领,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,曾率师屡战突厥,拜为车

  • 杨仆楼船

    楼船,设有层楼的大船,古代多用于作战。杨仆,西汉宜阳(今河南宜阳县)人,曾任御史、主爵都尉等职务,受到汉武帝的赏识。元鼎五年(前112年)南越相吕嘉叛乱,杀死汉朝使者。汉武帝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,与伏波

  • 太乙灯

    同“青藜灯”。明李东阳《和杨学士先生东阁跌坐韵》之二:“仙人露下秋茎白,太乙灯来夜影孤。”【词语太乙灯】   汉语大词典:太乙灯

  • 来暮

    《后汉书.廉范传》:“建初中,迁蜀郡太守,其俗尚文辩,好相持短长,范每厉以淳厚,不受偷薄之说。成都民物丰盛,邑宇逼侧,旧制禁民夜作,以防火灾,而更相隐蔽,烧者日属。范乃毁削先令,但严使储水而已。百姓为

  • 爨下音

    源见“焦尾琴”。灶下焚烧桐木发出的火裂声。喻良才遭厄。金元好问《短日诗》:“零落沟中断,酸嘶爨下音。”【词语爨下音】   汉语大词典:爨下音

  • 伏波柱

    同“伏波标柱”。唐李商隐《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》诗:“泷通伏波柱,帘对有虞琴。”

  • 厥角稽首

    见〔若崩厥角稽首〕。并列 古时表示最尊敬的一种拜跪礼节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若崩,~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表示人的礼仪真诚敬重。→顶礼膜拜【词语厥角稽首】  成语:厥角稽首汉语大词典:厥角稽首

  • 耳属垣

    《诗经.小雅.小弁》:“君子无易由言,耳属于垣。”东汉.郑玄笺:“由,用也。王无轻用谗人之言,人将有属耳于壁而听之者,知王有所受之,知王心不正也。”《小弁》序说,此诗是太子的老师宜臼所作,用以刺周幽王

  • 朽木枯株

    见“枯木朽株”。明·康海《中山狼》3折:“俺道您琼林玉树,却元是~。”【词语朽木枯株】  成语:朽木枯株

  • 文翁劝学

    源见“文翁化俗”。赞美地方官能注重文化教育,启发民智。唐薛能《送崔学士赴东川》诗:“文翁劝学人应恋,魏绛和戎戍自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