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修月斧

修月斧

源见“玉斧修月”。指神话传说中用以修理月亮的仙斧、神斧。元 萨都剌《和马伯庸除南台中丞以诗赠别》:“桂殿且留修月斧,银河未许度星轺。”


【典源】 唐·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前集卷一:“太和中,郑仁本表弟,不记姓名,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,……将暮,不知所之。徙倚间,忽觉丛中鼾睡声,披蓁 (zhen) 窥之,见一人布衣甚洁白,枕一袱物,方眠熟。即呼之,曰:‘某偶入此径,迷路,君知向官道否?’其人举道略视,不应,复寝。又再三呼之,及起坐,顾曰:‘来此!’二人因就之,且问其所自。其人笑曰:‘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?月势如丸,其影,日烁其凸处也。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,予即一数。’因开袱,有斤凿数事,玉屑饭两裹,授与二人,曰:‘分食此,虽不足长生,可一生无疾耳!’乃起,与二人指一支径:‘但由此,自合官道矣!’言已不见。”

【今译】 太和年间,有两人游嵩山,天色将晚,迷失路径。正在徘徊之时,忽然听到树丛中有人鼾睡声,分开丛树一看,见一人穿着洁白的布衣,头枕一个包袱,正在熟睡。两人将他唤醒,问他知不知道大路怎么走。这人看了看,不回答又睡了。两人又再三唤他,这人才起来对他们说:“你们知道月是七宝合成的吗?月亮像个圆球,它的影子就是太阳晒化的凸出部。经常有八万二千户修理它,我就是其中之一。”于是打开包袱,里面有斧凿,还有两包玉屑饭,这人将饭给二人吃,说吃了可一生不得病。然后起身为二人指路,说完即不见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美诗文技艺高超绝妙; 也用以咏月。

【典形】 宝斧、桂斧、琼斧、修月、修月斧、修月户、修月手、玉斧、月斧、月斧云斤、月天斤、云斤月斧、执斧修月轮、天匠麾月斧、玉斧修圆、玉斧修月、七宝修合、七宝钜斧、修月仙、玉斧功、宝月斧难修。

【示例】

〔宝斧〕 明·唐寅《观鳌山》之二:“金吾不禁夜三更,宝斧修成月倍明。”

〔桂斧〕清·王夫之《沁园春》:“桂斧谁修,玉砂难碾,琢就玲珑七宝装。”

〔琼斧〕 宋·张枢《壶中天·月夕登绘幅堂》:“应是琼斧修成,铅霜捣就,舞霓裳曲遍。”

〔修月〕 元·赵显宏《满庭芳·樵》:“腰间斧柯,观棋曾朽,修月曾磨。”

〔修月斧〕 元·萨都拉《和马伯庸除南台中丞》:“桂殿且留修月斧,银河未许度星轺。”

〔修月手〕 金·雷渊《次裕之韵》:“文字喜逢修月手,津梁愧乏济川材。”

〔玉斧〕 宋·王安石《题扇》:“玉斧修成宝月团,月边仍有女乘鸾。”

〔月斧〕 宋·苏轼《轼在颍州》:“坐思吴越不可到,借君月斧修朣胧。”

〔月斧云斤〕 宋·苏轼《王文玉挽词》:“才名谁似广文寒,月斧云斤琢肺肝。”

〔月天斤〕 明·袁宏道《经太华》:“琢以月天斤,洗以银浦澜。”

〔云斤月斧〕 清·丘逢甲《次韵仙官七言古诗》:“古皇手造今山川,云斤月斧劳诸仙。”

〔执斧修月轮〕 宋·黄庭坚《再作答徐天隐》:“执斧修月轮,炼石补天陬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漉巾陶令

    源见“酒漉纱巾”。借指洒脱不羁的隐逸之士。宋康与之《望江南》词:“落帽孟嘉寻箬笠,漉巾陶令买蓑衣。”

  • 熊胆

    同“熊丸之教”。宋杨万里《薛舍人母方氏太恭人挽章》诗之一:“熊胆平生苦,鱼轩晚岁荣。”【词语熊胆】   汉语大词典:熊胆

  • 黑矟公

    《魏书.于栗䃅传》:“刘裕之伐姚泓也,栗䃅虑其北扰,遂筑垒于河上,亲自守焉。禁防严密,斥候不通,裕甚惮之,不敢前进。裕遗栗䃅书,远引孙权求讨关羽之事,假道西上,题书曰:‘黑矟公麾下。’栗䃅以状表闻,太

  • 逐浪随波

    ①比喻生活无着落。宋古杭才《宦门子弟错立身》第十二出: “似这般失业,似这般逐浪随波,忍冷耽饥。” ②比喻倚权仗势。明杨慎《洞天玄记》第三折: “想这厮死无祷于天罪,妄行无耻不知非,至此也还不愧,只待

  • 驴券

    同“博士买驴”。清黄遵宪《杂感》诗:“狗曲出何经?驴券书博士。所用非所习,祗以丛骂詈。”【词语驴券】   汉语大词典:驴券

  • 入铜历

    《史记.滑稽列传》:“楚庄王之时,有所爱马,……马病肥死,……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。左右争之,以为不可。王下令曰:‘有敢以马谏者,罪至死。’优孟闻之,入殿门,仰天大哭。王惊而问其故。优孟曰:‘……以大夫

  • 铁崖体

    一作:“铁体”。指元末明初作家杨维桢的诗歌风格。杨维桢(1296-1370年),字廉夫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元泰定进士。任天台县尹、钱清场盐官、江西儒学提举等。至正年间寓钱塘(今浙江杭州),后定居松

  • 衣不重帛

    《尹文子.大道上》:“昔晋国苦奢,文公以俭矫之,乃衣不重帛,食不异肉,无几时,人皆大布之衣,脱粟之饭。”衣不重帛,指不重穿丝织品的衣服,以示节俭。后用为咏节俭之典。唐.房玄龄《晋书.刘超传》:“加以处

  • 蓬莱浅

    同“蓬莱水浅”。宋王安石《寄友人》诗之三:“看沙更觉蓬莱浅,数日空惊霹雳忙。”

  • 宁武愚

    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宁武子,邦有道,则知;邦无道,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’”宁武子,春秋时卫国大夫,名叫宁俞,武子是谥号。孔子指出,宁武子在国有道时,就能发挥智慧,积极努力去做事;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