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兵不厌诈

兵不厌诈

指战争中为了取胜,在策略上有使用诡计的必要。公元前632年,晋楚发生了著名的城濮之战。战前,晋文公问狐偃,楚国军队比我们多,怎么办?狐偃献计道,我听说,讲究礼仪的君子对忠信的言行永不满足,而在战场上则要以神鬼不测的战术去打败敌人。我们只能以巧妙的计策来打败敌人了。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晋文公将与楚人战,召舅犯问之,曰:‘吾将与楚人战,彼众我寡,为之奈何?’舅犯曰:‘臣闻之,繁礼君子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而已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30回:“(许)攸笑曰:‘世人皆言孟德奸雄,今果然也!’操亦笑曰:‘岂不闻兵不厌诈?’”


主谓 用兵作战可以尽量使用欺诈的策略和方法来迷惑对方。崔贵新《小院》:“高山宝淡淡一笑,‘真是~呀。’”△多用于军事方面。→兵不厌权。也作“军不厌诈”。


解释指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计谋来迷惑敌人。

出处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晋文公将与楚人战,召舅犯问之,曰:‘吾将与楚人战,彼众我寡,为之奈何?’舅犯曰:‘臣闻之,繁礼君子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而已矣。’”

晋文公将和楚国人作战,召见舅犯问他,说:“我将和楚国人交战,他们人多,我们人少,该怎么办?”舅犯说:“我听说过这样的话:讲究礼节的君子,不会嫌忠信太多;打仗的时候,不会嫌欺诈伪装太多。您只要欺骗他们就行了。”后来晋文公采纳他的建议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,用来指导晋楚城濮之战。

在决战中,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、左右两翼薄弱,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的弱点,采取了先击其侧翼,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。战役一开始,晋军下军副将胥臣给驾车的战马蒙上虎皮,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侧翼战斗力最差的右军猛攻。楚军右翼部队以为真是老虎冲过来了,吓得纷纷后退,晋军乘胜追击,将其击败。

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,再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军的左翼。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,引车后撤,装出退却的样子。同时,晋军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拽树枝,扬起地面的尘土,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,以引诱楚军出击。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,下令左翼军追击。晋军主将先轸见楚军中了圈套,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攻击楚军左翼,同时晋军上军也回军夹攻。楚军左翼面临强大的攻击,退路又被切断,完全陷入了重围,很快也被消灭。楚军主帅子玉见左、右两军均遭失败,大势已去,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,才得以保全中军。楚军战败后,向西南撤退到连谷,子玉随即被迫自杀,晋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最终胜利。

孔子后来评论说:“晋文公既知道一时的变通办法,又懂得万代的长远利益,所以他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是理所应当的。”


【词语兵不厌诈】  成语:兵不厌诈汉语词典:兵不厌诈

猜你喜欢

  • 直谅

    源见“三友”。正直诚信。亦指正直诚信之人。宋苏轼《议富弼配享状》:“秉心直谅,操术闳远。”宋王安石《怀张唐公》诗:“直谅多为世所排,有怀长向我前开。”【词语直谅】   汉语大词典:直谅

  • 监河望贷

    同“监河受贷粟”。明许自昌《水浒记.周急》:“今日若得相怜,不使他监河望贷成虚哄,他情愿把女儿与押司呵,箕帚从容侧室中。”

  • 兔死狗烹

    《史记.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范蠡遂去,自齐遗大夫钟书曰:“蜚(注:同“飞”)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子何不去?”范蠡劝文钟离开越王勾践,用狡兔死而猎狗被烹

  • 麹生风味

    唐.郑棨《开天传信记.麹秀才》:葉法善会朝客数十人于玄真观,思饮酒。忽一人傲睨直入,自云麹秀才。与诸人论难,词锋敏锐。法善疑魃魅为惑,密以小剑击之,坠阶下,视之乃盈瓶醲醖。皆大笑,饮之味甚嘉,因揖其瓶

  • 徐偃

    《尸子》卷下:“徐偃王有筋而无骨。”《荀子.非相》:“且徐偃王之状,目可瞻焉。”杨倞注:“徐,国名。僭称王。其状偃仰而不能俯,故谓之偃王。”后用以形容书法柔弱不挺之状。《晋书.王羲之传论》:“子云近出

  • 新亭举目

    源见“新亭对泣”。指愁望破碎山河。唐杜甫《十二月一日》诗之二:“新亭举目风景切,茂林著书消渴长。”元 赵孟?《和姚子敬秋怀》之五:“新亭举目河山异,故国神伤梦寐俱。”

  • 濠上

    源见“濠上观鱼”。比喻别有会心、自得其乐之地。宋苏轼《十二琴铭.秋风》:“悲莫悲于湘滨,乐莫乐于濠上。”亦指代庄子。南朝 宋谢灵运《山居赋》:“见柱下之经二,睹濠上之篇七。”【词语濠上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蚁旋磨上

    《晋书.天文志》:“日月实东行,而天牵之以西没。譬蚁行之磨上,磨左旋而蚁右去,磨疾而蚁迟,故不得不随磨左回焉。”古代科学不发达,搞不清地球、月球的自转、公转以及它们与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,故在解释天体运

  • 遗筌

    源见“得鱼忘荃”。表示丢失根本。《宋书.婆黎国传》:“有白学先生,以为中国圣人,经纶百世,其德弘矣,智周万变,天人之理尽矣,道无隐旨,教罔遗筌,聪睿迪哲,何负于殊论哉!”【词语遗筌】  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昭然若揭

    《庄子.达生》:“今汝饰知以惊愚,修身以明污,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。”后以“昭然若揭”形容真相毕露,清清楚楚。清 采蘅子《虫鸣漫录》卷一:“子误子之误,昭然若揭矣。”主谓 昭然,清楚明白的样子;揭,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