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分道扬镳

分道扬镳

扬镳:提起马勒口,驱马前进。指分路而行。也比喻志趣不同,造诣不同,各走各的路。郭沫若《海涛集.涂家埠》:“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,由‘貌合神离’再变为‘分道扬镳’了。”亦作“分路扬镳”。《魏书.河间公齐传》:“子志……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,俱入见,面陈得失……高祖曰:‘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’”《南史.裴子野传》:“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《过秦》、《王命》分路扬镳。”


连动 镳,马勒口。扬镳,提起马勒口,驱马前行。形容分路前进。比喻志趣、目的等不同,各奔前程。本作“分路扬镳”。语本《北史·魏诸宗河间公齐传》:“李文曰:‘洛阳,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’”冬雪《红杜鹃》:“你也亲自看到了,童彤年轻、英俊,我已和他~,难道你还不满意么?”△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。→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↔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。也作“分路扬镳”、“扬镳分道”、“扬镳分路”。


解释镳:马嚼子。扬镳:提起马嚼子,意即驱马前行。原指分道而行。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,各走各的路,各干各的事。

出处魏书·拓跋志传》:“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”

南北朝时,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,是皇室宗族,他父亲屡建战功,很受皇帝敬重。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,口才出众,同时饱读诗书,很有文采,受到皇帝的赏识,后被任命为洛阳令。不久,北魏迁都洛阳,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京兆尹。洛阳变成京城,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。但拓跋志认为自己很有才能,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。

有一次,拓跋志外出,迎面遇上御史中尉(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)李彪的车马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。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,应该给李彪让路,但他偏偏不让。两人相持不下,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。李彪说:“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事,按法享受华盖之车。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?”拓跋志并不买李彪的账,说:“普天之下,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?洛阳为京畿之地,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,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位住户,我又岂能和其他官员一样,避让你的车马?”

皇帝听后,觉得他们都有理,便说:“洛阳是我的京城,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,各走各的。”于是两人出来,拿出尺子丈量路面,然后分成两边,各走各的。

近义各奔前程

反义志同道合

例句

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,只好分道扬镳,各走各的路。


【词语分道扬镳】  成语:分道扬镳汉语词典:分道扬镳

猜你喜欢

  • 巴曲

    同“巴人下里”。唐刘长卿《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》诗:“《巴曲》谁堪听,秦台自有情。”唐杨巨源《早朝》诗:“圣道逍遥更何事,愿将《巴曲》赞康哉。”【词语巴曲】   汉语大

  • 前功皆弃

    见“前功尽弃”。《新唐书·李德裕传》:“观者曰:‘不如少息,若弓拨矢钩,~。’”【词语前功皆弃】  成语:前功皆弃汉语大词典:前功皆弃

  • 晓风残月

    宋.柳永《雨霖铃》词: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”宋.柳永在《雨霖铃》词中描述送别时,有“杨柳岸晓风残月”之句。后人在诗文中常以此吟咏别

  • 截发留客

    同“截发留宾”。明王思任《寿汤母傅太夫人六十》诗:“截发留贤客,帷纱对讲徒。”

  • 典鹔鹴

    同“典鹔鹴裘”。金元好问《王子文琴斋》诗:“相如四壁消何物?直要文君典鹔鹴。”

  • 尧帝成茅

    旧题周.尹文《尹文子》:“尧为天子,衣不重帛,食不兼味。土阶三尺,茅茨不剪。”(据《太平御览》卷九九六引)帝尧虽然身居天子之尊,但他所居住的房屋却是用茅草芦苇做成的屋顶。后因用以咏茅。唐.李峤《茅》诗

  • 初九

    《易.乾》:“初九:潜龙,勿用。《象》曰:‘潜龙勿用’,阳在下也。”《周易》每卦六爻,第一爻为阳爻者,称为“初九”,表明事物正处于发展变化的初级阶段。后以“初九”指尚未发迹之时。北魏高允《征士颂》:“

  • 到公石

    唐.李延寿《南史.到溉传》:“溉特被武帝赏接,每与对棋,从夕达旦。……溉第居近淮水,斋前山池有奇礓(jiāng)石,长一丈六尺,帝戏与赌之,并《礼记》一部,溉并输焉。……石即迎置华林园宴殿前。移石之日

  • 陈言务去

    陈言:陈旧的言辞。指作文时要尽汰陈旧言辞,努力革新创造。唐代韩愈《与李翊( ㄖˋ rì 义)书》:“准陈言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戛( ㄐㄧㄚˊ jiá 夹)戛:困难貌。主谓 写作时一定要去掉

  • 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

    抬头凝望着明月,不由使人低下头来想起故乡的一切。 形容远客思乡的情绪。语出唐.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杨泓《“月是故乡明”》(《长江日报》1992年9月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