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吹毛求疵

吹毛求疵

也作吹毛索疵,吹毛求瑕。比喻刻意挑剔毛病,寻找过错。韩非子认为,古代识大体的人,天地万物无所不知,胸怀象江河、山谷一样宽阔,一年四季,云驰风动,无不在其预料之中。他们不以小聪明来困惑自己,不以个人好恶而影响政治主张。而是以法术决定国家治乱,以赏罚来区别是非,顺乎天理,不伤情性,不去吹开毛发寻找皮肤上的小毛病,也不洗涤污垢以寻找别人的隐私。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大体》:“古之全大体者,望天地,观江海,因山谷,日月所照,四时所行,云布风动;不以智累心,不以私累己;寄治乱于法术,论是非于赏罚,属轻重于权衡;不逆天理,不伤情性;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中山靖王刘胜传》:“今或无罪,为臣下所侵辱,有司吹毛求疵,笞其臣,使证其君,多自以侵冤。” 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杜林传》:“吹毛索疵,诋欺无限。” 西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步骘传》:“伏闻诸典校擿扶细微,吹毛求瑕,重案深诬,辄欲陷人以成威福。”


连动 吹开皮上的毛,寻找里面的毛病。比喻故意挑剔毛病,硬寻差错。语本《韩非子·大体》:“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但如果我们放眼看看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,再~一番,也会发现还有不少国家的国民素质比我们‘贵国’更差……”△贬义。描写对人挑剔。 →求全责备 ↔隐恶扬善 通情达理。也作“吹毛求瑕”、“吹毛索瘢”、“吹毛索疵”、“吹毛索垢”、“披毛求疵”、“批毛求疵”、“披毛求瑕”。


解释疵:毛病。本指吹开毛,寻找里面的毛病。现多用来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。

出处韩非子·大体》:“古之全大体者……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”

韩非子·大体》论述了办事应该着眼于大体,应当把握全局。文章说到,古代能保全大体的人,不以智巧干扰心境,不因私利拖累自身,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律上,把是非的分辨寄托在赏罚上,把物体轻重的辨别寄托在秤具上。不违背天然的常理,不伤害人的真实感情,不吹开毛来挑剔里面的小毛病,不苛刻地考察难以知晓的隐秘。如果依照自然的规律,保全国家的法度,就会君子安乐太平而坏人停止作恶。淡泊少欲,安闲清静,顺应自然的法则,把握事物的大局,就能使人不去触犯法律,这样人们就没有像鱼儿失去水一样的灾祸,天下就很少有行不通的事情。

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,思维敏捷,才学超人,他的文章经常被人们竟相传诵。有一次,他的《说难》《孤愤》被传到了秦国,秦王(即后来的秦始皇)看了后说:“哎呀!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并和他来往交游,死而无憾!”秦国于是发兵攻韩,韩国赶紧把韩非交给了秦国。秦国丞相李斯是韩非的同学,他嫉妒韩非的才能,就屡次中伤韩非,韩非就被关进了监狱。李斯随后又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,逼他自杀了。后人把他的文章编集在一起,就成了《韩非子》一书。

近义求全责备

反义宽宏大量

例句

他总喜欢吹毛求疵,与别人对着干。


【词语吹毛求疵】  成语:吹毛求疵汉语词典:吹毛求疵

猜你喜欢

  • 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

    用土地去事奉秦国,如同抱着柴草去救火,柴草不烧完,火势不会熄灭。 古代形容秦人贪欲无厌。语出《战国策.魏策四》:“孙臣谓魏王曰:‘以地事秦,譬犹抱薪而救火也,薪不尽,则火不止。’”《史记.魏世家》:

  • 南纪

    《诗.小雅.四月》:“滔滔江 汉,南国之纪。”郑玄笺:“江也、汉也,南国之大水,纪理众川,使不壅滞;喻吴 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,使得其所。”后因以指南方。南朝 梁江淹《王侍中为南蛮校尉诏》:“赞政南纪

  • 郢上篇

    同“郢中曲”。清吴雯《雨亭王公雪中旋斾喜成二十韵》:“徒领风人旨,难酬郢上篇。”【词语郢上篇】   汉语大词典:郢上篇

  • 鳞翼

    同“鳞羽”。元关汉卿《古调石榴花.怨别》曲:“俺也自知,绝鳞翼,断消息,几时回?”【词语鳞翼】   汉语大词典:鳞翼

  • 金兰谱

    源见“金兰之友”。指旧时结拜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,上面写着自己家族的谱系。清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二:“吴仲英大令恒居家,时有李君 觉仙馆其家。一日晨起,有客来访之,觉仙卧未起,乃去。已而又至,窗外觇之

  • 弋慕鸿

    源见“鸿飞冥冥”。形容志向高远,别人难以企及。宋苏辙《次前韵观试进士》:“文缛山藏豹,飞高弋慕鸿。”

  • 熏赫

    唐.张九龄《南阳道中》诗:“兹邦称贵近,与世尝熏赫。”熏赫,常形容气势极盛。明.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二:“然那等熏天赫地富贵人,除非是遇了朝廷诛戮,或是生下子孙不肖,方是败落散场。”【词语熏赫

  • 冬青

    同“冬青树”。清尤侗《题韩蕲王庙》诗:“千年遗庙还香火,杜宇冬青正可哀。”【词语冬青】   汉语大词典:冬青

  • 吐沐

    同“吐哺握发”。明张景《飞丸记.交投设戒》:“意气通家何不好,惭非吐沐揽英豪。”

  • 金縢功

    《书.金縢》:“武王有疾,周公作《金縢》。”孔颖达疏:“武王有疾,周公作策书告神,请代武王死。事毕,纳书于金縢之匮。”后因以“金縢功”为忠心事君之典。三国 魏曹植《怨歌行》:“周公佐成王,金縢功不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