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四面楚歌

四面楚歌

指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大军重重围困于走投无路之窘境。后以此典比喻四面受敌,孤立无援。秦末楚、汉相争,公元前203年,汉刘邦派韩信率领四十万大军围歼楚军。韩信布置了十面埋伏,把项羽楚军包围在垓(gāi该)下(今安徽灵璧县东南),项羽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,兵少粮尽,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包围。晚上听到汉军营里从四面传来楚地流行之歌声,项羽大惊,推想楚地都被汉军占领,以为大势已去,无可挽回了。此典又作“楚歌”、“鸡鸣楚地尽”、“楚歌四合”、“楚歌四面”、“四面歌残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《项羽本纪》333页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’”《集解》应劭曰:“楚歌者,谓《鸡鸣歌》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北周·庾信《咏怀》之四:“楚歌饶恨曲,南风多死声。” 庾信《拟咏怀》:“鸡鸣楚地尽,鹤唳秦军来。” 唐·李白《拟恨赋》:“闻楚歌之四合,知汉卒之重围。” 清·秋瑾《满江红》:“四面歌残终破楚,八年风味徒思浙。” 茅盾《子夜》:“这种‘四面楚歌’的境地,他想来当真没有多大把握够冲得出去。” 郭明伦、张重天《冀鲁春秋》:“要利用这个胶着形势,再调动几路保安部队上来,让姚辉尝尝‘四面楚歌’的滋味。”


偏正 四面八方都是楚地的歌声。比喻孤立无援,四面受敌。语本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。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 是何楚人之多也!’”蔡东藩《五代史演义》:“好容易过了一宵,才见天明,又听得城外喧声,一齐趋集,好似那霸王被困,~。”△多用于描写处境方面。→腹背受敌 势孤计穷 危机四伏 ↔歌舞升平 百万雄师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 (gai) 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’”注: 应劭曰:“楚歌者,谓鸡鸣歌也。”

【今译】 秦亡后,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天下,最后项羽败退驻扎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县东南),兵少粮尽,汉军及诸侯军队将其重重包围。刘邦采用张良计策,让士兵唱起楚歌。夜里,项羽听到四面都唱楚国的鸡鸣歌,大吃一惊,说:“难道汉军已经尽占楚地了吗?为什么他们中楚国人这样多呢!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孤立危急,四面受敌的处境。

【典形】 楚歌、楚歌四合、楚歌四面、鸡鸣楚地尽、四面歌残、楚帐夜闻歌。

【示例】

〔楚歌〕 北周·庾信《咏怀》之四:“楚歌饶恨曲,南风多死声。”

〔楚歌四合〕 唐·李白 《拟恨赋》:“闻楚歌之四合,知汉卒之重围。”

〔楚歌四面〕 清·郑燮《项羽》:“玉帐深宵悲骏马,楚歌四面促红妆。”

〔鸡鸣楚地尽〕 北周·庾信《拟咏怀》:“鸡鸣楚地尽,鹤唳秦军来。”

〔四面歌残〕 清·秋瑾《满江红》:“四面歌残终破楚,八年风味徒思浙。”


【词语四面楚歌】  成语:四面楚歌汉语词典:四面楚歌

猜你喜欢

  • 江才尽

    同“江淹才尽”。陈去病《丁未八月海口藏书楼夜坐杂感》诗之七:“阿难忏矣江才尽,文字情魔两去来。”【词语江才尽】   汉语大词典:江才尽

  • 弓影成蛇

    同“杯弓蛇影”。明冯惟敏《折桂令.阅报除名》曲:“歧路亡羊,塞翁失马,弓影成蛇。”

  • 伴赤松

    源见“留侯慕赤松”。谓功成身退,遁迹仙道。宋辛弃疾《太常引.寿韩南涧尚书》词:“一杯千岁,问公何事,早伴赤松闲。”

  • 下笔不加点

    同“文不加点”。清叶方蔼《撰西樵考功志文毕寄阮亭户部》诗:“敢云下笔不加点,差喜临文无愧辞。”

  • 金弹

    同“金丸”。唐李商隐《富平少侯》诗:“不收金弹抛林外,却惜银床在井头。”宋王千秋《浣溪沙.焦油》词:“金弹玲珑今夕是,鳌山缥缈昔游非。马行遗老想沾衣。”【词语金弹】   汉语大词典:金弹

  • 黄犬传佳句

    同“黄耳传书”。宋黄庭坚《伯氏到济南寄诗颇言太守居有湖山之胜同韵和》:“西来黄犬传佳句,知是陆机思陆云。”

  • 安期瓜

    参见“安期仙枣”。

  • 悬鹑百结

    同“悬鹑百结衣”。北周庾信《拟连珠》之二九:“盖闻悬鹑百结,知命不忧。”《聊斋志异.张诚》:“悬鹑百结,伛偻道上。”述补 鹑,鸟名。秃尾巴,羽毛杂有暗黄色斑点和条纹,像补缀连结破衣。结,补丁连结。比喻

  • 膝下

    《孝经.圣治》:“故亲生之膝下,以养父母日严。”唐玄宗注:“亲犹爱也,膝下谓孩幼之时也。”后用作对父母的亲敬之称。晋 刘柔妻王氏《怀思赋》:“忆昔日之欢恃,奉膝下而怡裕。”北周宇文护《报母书》:“区宇

  • 苍生霖

    同“苍生霖雨”。明姚夔《书杨编修宾筵留咏卷》诗:“载歌天宝颂,愿溥苍生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