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太阿倒持

太阿倒持

汉书.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罔,以为汉殴除,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”泰阿,同“太阿”,宝剑。后以“太阿倒持”比喻授人权柄,自受其害。宋秦观《李训论》:“自德宗惩北军之变,以左右神策、天威等军,分委宦官主之,由是太阿倒持,不复可取。”


主谓 太阿:宝剑名。倒拿着宝剑。比喻授人权柄,而自失其位,反遭祸害。李劼人《大波》:“伯英先生因而叹息说:‘老赵何尝知道现在是~。’”△常用于上级的权力被下级所把持。→喧宾夺主。也作“倒持太阿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汉书·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网,以为汉殴除,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故诚能勿失其柄,天下虽有不顺,莫敢触其锋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梅福上书说,秦朝无道,残虐百姓,无形中为汉兴创造了条件,如同倒拿着太阿宝剑,将剑柄反交给了楚人 (指陈涉、项羽等)。太阿,也作泰阿,相传为春秋时名匠欧冶子所铸的宝剑名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丧失权力,反为人所制。

【典形】 倒持、倒授国柄、倒太阿、太阿倒持、太阿权倒授。

【示例】

〔倒持〕 宋·张元干《过白彪访沈次律》:“赏罚二大柄,倒持示微弱。”

〔倒太阿〕 清·唐孙华《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》:“国柄倒太阿,祖训裂堤防。”

〔太阿倒持〕 清·黄遵宪《庚辰四月重野成斋》:“呜呼源平霸者起,太阿倒持归将军。”

〔太阿权倒授〕 清·黄遵宪《群公》:“事事太阿权倒授,人人六等罪分明。”


【词语太阿倒持】  成语:太阿倒持汉语词典:太阿倒持

猜你喜欢

  • 人谁无过

    人又有谁没有过失? 表示任何人都免不了有过错。语出《左传.宣公二年》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宋.苏轼《上皇帝书》:“且大时不齐,人谁无过?国君含垢,至察无徒。”【词语人谁无过】  成语:

  • 画灰

    《南史.隐逸传下.陶弘景传》:“(陶弘景)幼有异操,年四、五岁,恒以荻为笔,画灰中学书。”后以“画灰学书”用为勤奋致学的典故。又宋.陆游《南唐书.宋齐立传》:“(烈祖)独与齐立议事,率至夜分……置灰炉

  • 更衣

    213 ① 更换衣服,常指宴会间离席。《汉书.灌夫传》:“坐乃起更衣,稍稍去。”颜师古注:“坐谓坐上之人也。更,改也。凡久坐者,皆起更衣,以其寒暖或变也。”【词语更衣】   汉语大词典:更衣

  • 济叔不痴

    源见“床头周易”。唐李瀚《蒙求》诗:“济叔不痴,周兄无慧。”

  • 朝不谋夕

    谋:谋划,打算。 早晨不能为晚上的事预作谋划。 形容形势危急,或生活穷困,只能暂顾眼前,难作长久之计。语出《左传.昭公元年》:“吾侪偷食,朝不谋夕。”杜预注:“言欲苟免目前,不能念长久。”晋.葛洪

  • 畔牢

    同“畔牢愁”。宋林逋《和唐异见寄》:“骚人新遗《畔牢》词,隐几微吟愧所知。”【词语畔牢】   汉语大词典:畔牢

  • 丁公被戮

    比喻为臣不忠的下场。《史记.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季布母弟丁公(固),为楚将。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,短兵接。高祖急,顾丁公曰:‘两贤岂相厄哉!’于是丁公引兵而还,汉王遂解去。及项王灭,丁公竭见高祖。高

  • 薄责于人

    见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〕。

  • 日下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排调》:“荀鸣鹤与陆士龙二人未相识,俱会张茂先坐。张令共语……陆举手曰:‘云间陆士龙。’荀答曰:‘日下荀鸣鹤。’”徐震锷校笺:“日下,指京都。荀,颍川人,与洛阳相近,故云。”

  • 庶功

    《书.益稷》:“敷纳以言,明庶以功。”孔传:“使陈布其言,明之皆以功大小为差。”后因以“庶功”称各种事功。《淮南子.主术训》:“奸邪灭迹,庶功日进。”【词语庶功】   汉语大词典:庶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