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山中宰相

山中宰相

南史.陶弘景传》载:南朝梁.陶弘景初仕齐为左卫殿中将军,入梁,隐居于句容县句曲山(即茅山,在江苏省西南部),武帝(萧衍)时屡加礼聘,并不出。“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,无不前以谘询。月中常有数信。时人谓为山中宰相。”

“山中宰相”也简称为“山相”。后以比喻隐居不出仕却参谋国政的人。

唐.郑谷《蔡处士》诗:“旨趣陶山相,诗篇沈隐侯(南朝梁沈约谥号隐侯)。”(见《郑守愚集》卷三)


偏正 称隐居的高贤。也称空有宰相之才而不被任用。语出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:“陶弘景字通明,丹阳秣陵人也……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,无不前以谘询。月中常有数信,时人谓为山中宰相。”《宋史·邓孝甫传》:“予自谓~,虚有其才也;自谓文昌先生,虚有其词也。不得大用于盛世,亦无憾焉,盖有天命尔。”△褒义。→蒿蓬藏金


【典源】 《南史· 隐逸传 · 陶弘景传》: 南朝陶弘景挂朝服上表辞禄,隐居于句容之句曲山,“乃中山立馆,自号华阳陶隐居。人间书札,即以隐居代名。”“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,无不前以咨询。月中常有数信,时人谓为山中宰相。”

【今译】 南朝陶弘景辞官后隐居于句曲山 (即茅山),自号华阳陶隐居。但梁武帝很信任他,国家每当有吉凶征战的大事,就派人前去向他咨询,一月之中有几次,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退隐但仍参与政事的人。

【典形】 华阳处士、华阳计、山中陶弘景、山中相、山中宰相、陶山相、陶隐居、宰相在山中。

【示例】

〔华阳处士〕 明·陈子龙《自慨》之四:“难谐紫府仙人梦,近好华阳处士风。”

〔华阳计〕 清·王士禛《见田家饭牛者意有所感》:“宁戚歌偏拙,华阳计早成。”

〔山中陶弘景〕 清·徐作肃《赠陈相年》:“山中陶弘景,宰相可媲名。”

〔山中相〕 元·汤式《一枝花·送车文卿归隐》:“此山中相不登仕版,此壶内翁不炼金丹。”

〔山中宰相〕 明·徐渭《倪某别有三绝见遗》之一:“汝南月旦君如准,好握山中宰相权。”

〔陶山相〕 唐·郑谷《蔡处士》:“旨趣陶山相,诗篇沈隐侯。”

〔陶隐居〕 唐·高适《送虞城刘明府》:“今日逢明圣,吾为陶隐居。”

〔宰相在山中〕 清·钱谦益《登茅山》之三:“回首南朝尘雾里,徒闻宰相在山中。”


【词语山中宰相】  成语:山中宰相汉语词典:山中宰相

猜你喜欢

  • 肉可共啖

    晋代郭舒度量弘大事。《晋书.郭舒传》:“乡人盗食舒牛,事觉来谢,舒曰:‘卿饥所以食牛耳,余肉可共啖之。’世以此眼其弘量。”谢:请罪。主谓 啖,吃。牛肉可以一起吃。比喻宽宏大量。《晋书·郭舒传》:“有乡

  • 姑射子

    同“姑射”。唐柳宗元《夏夜苦热登西楼》诗:“谅非姑射子,静胜安能希。”

  • 龟息

    晋.葛洪《抱朴子.内篇卷三.对俗》:“《仙经》象龟之息,岂不有以乎?”文中又引颍川陈仲弓《异闻记》,讲述了一个幼女学龟息而得以生存的故事:张广定遭乱尝避地,有一女年四岁,弃古冢中,以数月许干饭及水浆与

  • 北郭先生

    《韩诗外传》卷九载: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。《后汉书.廖扶传》载:廖扶感于父以法丧身,惮为吏,遂绝志世外,终身不仕,时人号为“北郭先生”。后遂以“北郭先生”称隐居不仕的人。清周亮工《重过前岳太守李灿

  • 张翰扁舟

    《世说新语.任诞》:“贺司空入洛赴命,为太孙舍人。经吴阊门,在船中弹琴。张季鹰本不相识,先在金阊亭,闻弦甚清,下船就贺,因共语。便大相知说。问贺:‘卿欲何之?’贺曰:‘入洛赴命,正尔进路。’张曰:‘吾

  • 贺雀

    同“贺燕”。唐王勃《乾元殿赋》:“仙坛远秘,已多谢于祥鹣;大厦初成,复攀荣于贺雀。”【词语贺雀】   汉语大词典:贺雀

  • 郑人争年

    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:“郑人有相与争年者,一人曰:‘吾与尧同年。’其一人曰:‘我与黄帝之兄同年。’讼(争论)此而不决。以后息者为胜耳。”郑人凭空争论年岁,这种无谓的争论既没有根据,也没有标准,故是无

  • 倒冠落佩

    去掉官场正服的打扮。指弃官归隐。唐代杜牧《晚晴赋》:“若予者则为何如?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,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。”并列 脱下官帽,摘去佩玉。形容辞官归隐。宋·苏轼《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》:“但当

  • 折角朱云

    源见“五鹿角折”。指多才雄辩,所向无敌之人。清潘柽章《怀人诗十九首.朱长孺注杜》:“折角朱云意自耽,手翻诗史积年探。”

  • 托六尺之孤,寄百里之命

    托:托付。六尺之孤:指未成年而即位的年幼君主。六尺,形容个子不高,古代尺短,六尺约合今日一百三十八公分。孤,指死去父亲的小孩。寄:寄托,委托。百里:古时指一个诸侯国。 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脉付托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