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扪虱而谈

扪虱而谈

扪:按、摸。一边从身上捉虱子,一边与人交谈。形容放达任性,毫无拘束。王猛(事迹见前“悠然自得”条)年轻时隐居山中,留心世事,希望得遇明主,施展抱负。东晋大将桓温北伐时,兵入函谷关,王猛觉得时机已到,便披着麻布粗衣去见桓温。交谈中,他一面和桓温分析当时的形势,一面用手捉身上的虱子,就象身边没有别人一样。桓温对他十分敬重,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,但因王猛的师父反对而未能成行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114《王猛传》2930页:“桓温入关,猛被褐而诣之,一面谈当世之事,扪虱而言,旁若无人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陆游《舒悲》:“管葛逝已久,千古困俗学。扪虱论大计,使我思景略。” 清·敦诚《寄怀曹雪芹》:“当时虎门数晨夕,西窗剪烛风雨昏。接倒著容君傲,高谈雄辩虱手扪。” 鲁迅《而已集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:“因不洗,便多虱。所以在文章上,虱子的地位很高,‘扪虱而谈’,当时竟传为美事。” 周恩来《送蓬仙兄返里有感》诗之一:“扪虱倾谈惊四座,持鳌下酒话当年。”


述补 扪,摸,捉。一边捉虱子,一边谈话。形容谈吐从容,不拘小节。语本《晋书·王猛传》:“桓温入关,猛被褐而诣之,一面谈当世之事,扪虱而言,旁若无人。”鲁迅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》第2讲:“适于穿旧衣——因新衣容易擦坏皮肤——又常不洗,虱子生得极多,所以说‘~’。”△用于言谈举止方面。→不拘小节。也作“扪虱而言”。


【词语扪虱而谈】  成语:扪虱而谈汉语词典:扪虱而谈

猜你喜欢

  • 医国

    源见“上医医国”。谓为国除患祛弊。宋苏轼《端午帖子词.太皇太后阁之四》:“愿储医国三年艾,不作沉湘《九辩》文。”亦指医术高明。《西游记》六八回:“高徒既不知医,他怎肯揭我榜文,教寡人亲迎?断然有医国之

  • 夷门抱关

    源见“侯嬴抱关”。指贤者义士暂处困境中。唐王维《夷门歌》诗:“亥为屠肆鼓刀人,嬴乃夷门抱关者。”

  • 五日京兆

    京兆:京兆尹,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名,是负责管理京城长安及新丰等12县的行政长官。汉宣帝时,京兆尹张敞与光禄勋中郎将杨恽关系密切。后杨恽因犯大逆罪被杀死,凡与杨恽有关系的人都被免职,只有张敞还在任。张敞

  • 撩虎须

    源见“捋虎须。”谓冒犯虎威,承受风险。唐裴铏《传奇.孙恪》:“无何使我撩虎须,几不脱虎口耳。”【词语撩虎须】  成语:撩虎须汉语大词典:撩虎须

  • 寒兔

    源见“玉兔”。指秋月。唐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:“吴质不眠倚桂树,露脚斜飞湿寒兔。”【词语寒兔】   汉语大词典:寒兔

  • 含笑入地

    指死而无憾,犹言“含笑九泉”。《旧唐书.温大雅传》:“大雅将改葬其祖父,筮者曰:‘葬于此地,害兄而福弟。’大雅曰:‘若得家弟永康,我将含笑入地。’葬讫,岁余而卒,谥曰孝。”连动 带着笑容去世,比喻死而

  • 相濡沫

    同“相濡以沫”。宋苏轼《和王晋卿》诗:“欲书加餐字,远托西飞鹄。谓言相濡沫,未足救沟渎。”【词语相濡沫】   汉语大词典:相濡沫

  • 抱玉献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指奉献才艺或杰作。金元好问《古意》诗之一:“寂寥抱玉献,贱薄倡优陈。”

  • 大笔如椽

    亦作“如椽大笔”。象椽子一样大的笔。比喻文笔刚健有力,文章气势宏伟。王殉(350-401年),字元琳,琅邪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,王导之孙。初为桓温掾,晋孝武帝司马曜时为尚书右仆射。时孝武帝颇好典籍,王

  • 不窥圃

    同“不窥园”。元马熙《摸鱼子》词:“闲忙今古,是世上何人,渊明日涉,董子不窥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