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有名无实

有名无实

原指有名望而无财富,后来泛指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。春秋时期,韩起主持晋国政务以后,为自己的贫穷而发愁。大夫叔向却向他祝贺。韩起说,我虽然有正卿之名,却没有与此地位相称的财物,无法和其他卿大夫相比,所以才感到忧虑,而你却向我祝贺,这是什么缘故?叔向说:“从前栾武子担任晋国上卿,但他没有一卒之田,所居之处连祭祀先祖用的祭品都摆设不起,而他实行德政,使得诸侯和少数民族都望风归顺。现在您象栾武子那样贫穷,我想您也会象他那样推行德政,所以表示祝贺。如果不多考虑行德,而忧财富不足,吊丧还来不及呢,那里还能祝贺?”叔向的一席话,使韩起顿时醒悟,急忙向他叩头称谢。并说:“我几乎要灭亡了,因为您的开导才得以生存,不只是我,我们韩氏宗族都感谢您的恩赐。”

【出典】:

国语·晋语》:“叔向见韩宣子,宣子忧贫,叔向贺之。宣子曰:‘吾有卿之名,而无其实,无以从二三子,吾是以忧,子贺我何故?’……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循吏列传·黄霸传》:“并行伪貌,有名亡实。” 西晋·陆机《五等诸侯论》:“割削宗子,有名无实,天下旷然,复袭亡秦之轨矣。”


并列 空有名义或名声而没有实际内容。语本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吾有卿之名,而无其实。”清·宣鼎《夜雨秋灯录·骗子》:“如果真正佳人,何妨重价,第恐~耳。”△贬义。用于徒有其名者。→名存实亡 名不副实名不符实 龟毛兔角 缘名失实 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 ↔名不虚传 名副其实。也作“有名亡实”、“有声无实”。


【词语有名无实】  成语:有名无实汉语词典:有名无实

猜你喜欢

  • 食跖

    《吕氏春秋.用众》:“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,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。”高诱注:“跖,鸡足踵。喻学者取道众多,然后优也。”后因以“食跖”为善学的典故。唐骆宾王《上梁明启》:“若乃博闻强记,辨齐国之黄熊;将圣

  • 山阴兴

    源见“访戴”。指访友、会友的兴致。宋苏轼《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》:“颇讶王子猷,忽起山阴兴。”源见“兰亭会”。指文人雅集,饮宴游乐的兴致。唐卢纶《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》诗:“徒记山阴兴,祓禊

  • 回身县尉

    晋.裴启《语林》:“商则任廪丘尉,性廉洁,县令、丞多贪。因宴会舞,令、丞舞皆动手,尉则回身而已。令问其故,则曰:‘长官动手,赞府亦动手,尉更动手,百姓何容活耶?’人皆大笑,嘲曰:‘令、丞俱动手,县尉止

  • 藏雾豹

    源见“南山雾豹”。喻隐居避世之人。唐李贺《春归昌谷》诗:“知非出柙虎,甘作藏雾豹。”

  • 长者辙

    《史记.陈丞相世家》:“〔陈平〕家乃负廓穷巷,以弊席为门,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。”后遂以“长者辙”指显贵者所乘车辆之行迹,称颂来访者。唐李峤《宅》诗:“屡逢长者辙,时引故人车。”【词语长者辙】   汉语

  • 猿臂不侯

    同“李广难封”。宋陆游《谢周枢使启》:“志士弗忘在沟壑,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;薄福难与成功名,第恐有猿臂不侯之相。”

  • 魏阙

    源见“子牟恋魏阙”。借指朝廷。唐元稹《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》:“魏阙何由到,荆州且共依。”【词语魏阙】   汉语大词典:魏阙

  • 虎皮羊质

    汉扬雄《法言.吾子》:“羊质而虎皮,见草而悦,见豹而战,忘其皮之虎矣。”比喻外强中干,虚有其表。明 范濂《云间据目抄》卷四:“水旱频仍,饥馑荐至。号称殷富者,以供输供役而十室九虚;策名缙绅者,以尚侈尚

  • 往者不谏,来者可追

    《论语.微子》(卷九):“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:‘凤兮,凤兮!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已而,已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’”楚国的隐士接舆唱歌劝孔子放弃从政的愿望,过去追求仕途已不可挽回,往后纠正

  • 乌台客

    源见“乌府”。指在御史台供职者。唐岑参《西亭送蒋侍御还京》诗:“为报乌台客,须怜白发催。”【词语乌台客】   汉语大词典:乌台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