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毛遂自荐

毛遂自荐

指毛遂自己推荐自己,可以跟随平原君赵胜到楚国(都郢,今湖北江陵西北)求救,并定盟约。后以此典比喻自我推荐,担当重任。毛遂,战国时赵国(都邯郸,今河北邯郸)人,平原君赵胜门下食客。赵孝成王九年(前257年),秦军包围邯郸,赵国派平原君赵胜出去求救,与楚国南北联合结盟,准备邀集有胆量、有力气、文武才能兼备之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去。平原君赵胜说:“假如能用和平方式取得胜利,那是最好的了;如果不能用和平方式取得胜利,就要在华丽宏大的议事厅里歃血为盟,把合纵南北联盟的条约订好后才回来。人员不必到外面去找,在门下宾客中挑选就够了。”经过挑选,得到十九个人,其余再无可挑选的,没有办法凑足二十人。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,走上前去,向平原君赵胜自我推荐道:“我听说您将与楚国订立合纵南北联盟的盟约,准备召集门下宾客二十人一同前去,不到外面另找人。现在还缺少一个人,希望您就把我凑足此数一同前去吧!”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6《平原君虞卿列传》2366页:“秦之围邯郸,赵使平原君求救,合从(zōng纵,通“纵”,南北联合抗秦)于楚,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君曰:‘使文(和平方式)能取胜,则善矣;文不能取胜,则歃(shà煞)血(古代宣誓结盟一种仪式,订立盟约人用手指蘸血,涂在口旁,表示信守)于华屋之下,必得定从而还。士不外索,取于食客门下足矣。’得十九人,余无可取者,无以满二十人。门下有毛遂者,前,自赞于平原君曰:‘遂闻君将合从于楚,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18回:“为此晚生不揣鄙陋,竟学那毛遂自荐。倘大人看我可为公子之师,情愿附骥。” 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11回:“否则这个差使,兄弟一定毛遂自荐,省得太尊另外寻人。” 现代·茅盾《劫后拾遗》:“这押送的差使大概只好我来毛遂自荐了。 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:“马慕韩睨视他一眼,没有吭声,觉得冯永祥太不识相,可是他又不好毛遂自荐。” 蒋子龙《乔厂长上任记》:“毛遂自荐自古就有,乔光朴也是毛遂自荐,但和这些人的自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。”


主谓 毛遂,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的门客。荐,介绍,推举。比喻自告奋勇地自我推荐。语本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记载:秦军包围赵都邯郸,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兵,门客毛遂自荐同往。平原君和楚王谈判不成功,毛遂按剑上前,直陈利害,终于说服楚王出兵解邯郸之围。向本贵《盘龙埠》:“我来个~吧,我姓刘,名叫小叶,沅阳县人。”△褒义。用于人的举止行为方面。→请自隗始 自告奋勇 挺身而出 当仁不让↔推三托四 畏缩不前 妄自菲薄


解释毛遂:人名。自荐:自己推荐自己。用来表示自告奋勇地进行自我推荐。

出处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门下有毛遂者,前,自赞于平原君曰:‘遂闻君将合从于楚,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。’”

毛遂,是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。赵孝成王九年(公元前257年),秦军围攻邯郸,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,跟楚国订立盟约。平原君约定带领门下勇力和智谋兼备的二十名食客一起前往。平原君在自己门下的食客中找来找去,只挑选到了十九人,认为其余都不可取,无法凑够二十个。这时,门下食客中有位叫毛遂的,走上前,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:“我毛遂听说您准备跟楚国订立共同抗秦的合纵盟约,约定带领门下食客二十人一起前往,而不到外面找人。现在还缺一位,希望您以我毛遂凑够数然后就出发吧。”平原君开始不同意,后来终于勉强带着他出发。毛遂在路上跟那十九个人议论问题,等走到楚国,大家已经非常佩服他了。

平原君和楚国订立盟约时,与楚王谈判,从日出到中午都谈不下来。毛遂于是按剑走上台阶,直陈利害,一番言语使得楚王连声答应,痛下决心,歃血结盟。平原君回到赵国后,惭愧地说:“我赵胜以后再也不敢考察士人了。我以前考察士人,自以为不会有所错漏,但对于毛先生来说,我却错漏了他。毛先生一到楚国,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。他凭借三寸之舌,胜过了百万军队。”从此,平原君把毛遂尊为上客。

近义自告奋勇

例句

最近,学校要招聘义务清洁卫生督察员,我毛遂自荐,第一个报名。


【词语毛遂自荐】  成语:毛遂自荐汉语词典:毛遂自荐

猜你喜欢

  • 静婉

    《梁书.羊侃传》:“侃性豪侈,善音律,自造《采莲》、《棹歌》两曲,甚有新致……儛人张净琬,腰围一尺六寸,时人咸推能掌中儛。”后以“静婉”泛称能歌善舞者。唐唐彦谦《汉代》诗:“艳词传静婉,新曲定娇娆。”

  • 海上鲲鹏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比喻具有雄才大志的人。明文徵明《送顾百彊南京刑部》诗:“海上鲲鹏方振翼,天涯鸿雁惜离群。”

  • 交淡如水

    意思是君子之交,重在道义,看上去好象很平淡。《礼记.表记》:“君子之接如水,小人之接如醴;君子淡以成,小人甘以坏。”郑玄注:“水相得合而已,酒醴相得则败,淡无酸酢少味也。接,或为交。”亦作“交淡若水”

  • 入室清风,对饮明月

    《南史.谢弘微传》附《谢譓》:“次子譓,不妄交接,门无杂宾。有时独醉,曰:‘入吾室者但有清风,对吾饮者唯当明月。’……”谢譓为人清高脱俗,门无杂宾。他曾说:入吾室只有青风,对饮的唯明月。意谓仅以清风明

  • 乘珠

    源见“魏车委照”。指能照亮车乘的宝珠。明陈子龙《熊水部伯甘与予同讨山寇》诗:“齐威绌乘珠,昭奚贱和璧。”

  • 梅福升仙

    《汉书.梅福传》载:“梅福字子真,九江寿春人也。少学长安,明《尚书》、《谷梁春秋》,为郡文学,补南昌尉。”汉成帝时,他屡次上书言事,都未被采纳,“至元始中,王莽颛政,福一朝弃妻子,去九江,至今传以为仙

  • 箪瓢屡空

    晋.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,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。”箪:盛饭竹器。瓢:舀水器。箪瓢屡空,指缺少饮食,形容极为贫穷。《警世通言》卷六:“争奈此人箪瓢篓空,若待媒证求亲,俺父亲决然不肯。

  • 忘筌

    源见“得鱼忘荃”。比喻忘却达到目的之凭借。唐韩偓《感事三十四韵》:“独夫常独泣,多士已忘筌。”也引申比喻不值得重视的事物。元王祯《农书》卷二二:“资尔屈伸功用毕,莫将良器等忘筌。”【词语忘筌】   汉

  • 有大谬不然者

    谬:谬误,差错。 表示对情况的估计与事实相去甚远。语出汉.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。”清.李渔《闲情偶寄.颐养部.行乐第一》:“向未离家,谬谓四方一致,其饮馔服饰皆同于我。及历四方

  • 廉公袴

    源见“歌五袴”。民众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。清赵翼《前守韦缘事罢官诗以送别》:“民犹争诵廉公袴,我敢相矜范叔袍。”【词语廉公袴】   汉语大词典:廉公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