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沐猴而冠

沐猴而冠

讽刺项羽是猴儿戴人帽,外表像人样,却无见识才能,难成大事业。后以此典形容人徒具仪表,而无内才;或指人暴躁轻浮,不能成就大事。项羽摆鸿门宴想杀刘邦未成,引兵西进咸阳,杀死秦王子婴,焚烧秦王宫室,大火燃烧三个月没有停止。项羽收取宫中财宝和美女想回江东。这时有人劝项羽说:关中这地方,东有函谷,南有武关,西有散关,北有萧关,四面有险可守,土地肥沃,可以建都完成霸业。项羽因见秦宫已经烧毁,更想回江东老家,便说:富贵不回家乡,就如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,谁能看得到?劝说的客人退下对人说:“人们说楚人像是猴儿戴人帽,果真如此。”项羽听到后,用开水锅煮死了那个说客。此典又作“冠沐猴”、“楚沐猴”、“冠服衣猿狙”、“沐猴”、“沐猴冠冕”、“衣冠沐猴”、“沐猴冠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《项羽本纪》315页:“说者曰:‘人言楚人沐猴(猕猴)而冠耳,果然。’项王闻之,烹(古代用鼎镬煮死活人的酷刑)说者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羽天与而弗取,冠沐猴而纵火。” 唐·李白《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》:“沐猴而冠不足言,身骑土牛滞东鲁。” 宋·苏轼《代办答梁先》:“强名太守古徐州,忘归不如楚沐猴。” 宋·范成大《病起初见宾僚》:“浪将冠服衣猿狙,因病偷闲稍自如。” 金·元好问《鸿沟同钦叔赋》:“韩生已死言犹在,千载令人笑沐猴。” 元·石君宝《秋胡戏妻》:“不由咱生嗔怒,我骂你个沐猴冠冕,牛马襟裾!” 元·汪元亨《朝天子·归隐》:“厌襟裙马牛,笑衣冠沐猴,拂破我归山袖。” 明·袁宏道《赠散木》:“一字懒操鹦鹉赋,十年空戴沐猴冠。”


主谓 沐猴,猕猴。冠,戴(帽子)。猕猴戴上帽子装成人样而兽性不变。比喻徒有其表,用来讽刺虚有地位,实无本领,依附权势耀武扬威之流。语本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说者曰:‘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’”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~耳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评价人品。→滥竽充数 虚有其表 ↔表里如一名不虚立。也作“木猴而冠”、“沐猴冠冕”、“沐猴衣冠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人或说项王曰:‘关中阻山河四塞,地肥饶,可都以霸。’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,又心怀思欲东归,曰:‘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!’说者曰:‘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’项王闻之,烹说者。”《汉书·项籍传》亦载,文略同,说者谓为韩生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(淮南) 王曰:‘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,非常人也,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。’(伍) 被曰:‘独先刺大将军,乃可举事。’”

【今译】 项羽占领关中后,有韩生向项羽献计说:“关中地形险要,有山河保障,土地肥饶,可以建立霸业。”项羽见秦的宫室都已烧残,又心怀东归,说:“高贵不归故乡,好像穿锦绣衣服夜间行走,谁能知道!”韩生背地说:“人们说楚人是猕猴载帽子,果然如此。”项羽闻知,将他烹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徒具仪表,而无内才; 或指人暴躁轻浮,不能成事。

【典形】 楚沐猴、冠服衣猿狙、冠沐猴、沐猴、沐猴而冠、沐猴冠、沐猴冠冕、衣冠沐猴、沐猴自笑、冠履装沐猴、沐猴冠带、沐猴不冠、冠沐猿。

【示例】

〔楚沐猴〕 宋·苏轼《代书答梁先》:“强名太守古徐州,忘归不如楚沐猴。”

〔冠服衣猿狙〕 宋·范成大《病起初见宾僚》:“浪将冠服衣猿狙,因病偷闲稍自如。”

〔冠沐猴〕 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羽天与而弗取,冠沐猴而纵火。”

〔沐猴〕 金·元好问《鸿沟同钦叔赋》:“韩生已死言犹在,千载令人笑沐猴。”

〔沐猴而冠〕 唐·李白《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》:“沐猴而冠不足言,身骑土牛滞东鲁。”

〔沐猴冠〕 明·袁宏道《赠散木》:“一字懒操鹦鹉赋,十年空戴沐猴冠。”

〔沐猴冠冕〕 元· 石君宝 《秋胡戏妻》:“不由喒生嗔怒, 我骂你个沐猴冠冕,牛马襟裾!”

〔衣冠沐猴〕 元·汪元亨《朝天子·归隐》:“厌襟裙马牛,笑衣冠沐猴,拂破我归山袖。”


【词语沐猴而冠】  成语:沐猴而冠汉语词典:沐猴而冠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涯比邻

    唐.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诗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谓好朋友虽然远在天涯,犹近如比邻。明.王世贞《与吴明卿书》之一:“天涯比邻,固古人神旷之说。”见“天涯若比邻”。明·王世贞《与吴明卿书》之一

  • 罴梦

    源见“非熊兆”。指隐士将被征用的梦兆。元袁桷《悼章斯远》诗:“乌府先生声似钟,希年罴梦喜溶溶。”

  • 巨下二卿

    汉代马严和其弟马敦居住巨下,因有好品行而为人称道。《后汉书.马援传》:马严,字威卿,“弟敦,字孺卿,亦知名,援卒后,严乃与敦俱归安陵,居巨下,三辅称其义行,号曰‘巨下二卿’。”

  • 规随

    源见“萧规曹随”。谓按前人成规办事。清钱谦益《韩圹授光禄大夫制文》:“推同心而调鼎,允协规随。”【词语规随】   汉语大词典:规随

  • 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

    《史记.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阴阳四时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节各有教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不死则亡……故曰:四时之大顺,不可失也。”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。后因以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

  • 律回寒谷

    同“律吹寒谷”。元郭钰《即事》诗:“木落秋高悬杀气,律回寒谷见阳春。”

  • 呜呼哀哉

    原作“于乎哀哉”,为伤痛之辞。旧时祭文中常用以对死者的悲悼。后亦借以指死亡或事情完结,含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。《诗经》里有首讽刺周幽王的诗,诗人看到国势衰败,回忆西周初年的鼎盛局面时说,从前祖先受天命,

  • 食前方丈

    《孟子.尽心下》:“食前方丈,侍妾数百人,我得志,弗为也。”赵岐注:“极五味之馔食列于前,方一丈。”后用为生活奢侈之典。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一本楔子:“我想先夫在日,食前方丈,从者数百;今日至亲则这三四

  • 事与心违

    同“事与愿违”。宋 欧阳修《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》诗:“貌先年老因忧国,事与心违始乞身。”清 陈维崧《金菊对芙蓉.姜学在扫墓归过访》词:“相逢暗惹平生恨,西州路,事与心违。”见“事与愿违”。宋·欧

  • 王门操瑟

    源见“抱瑟不吹竽”。比喻有才能而求赏识。清毛奇龄《答赠万州学正何君见赠原韵》:“帝阙上书原有意,王门操瑟岂难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