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洞庭张乐

洞庭张乐

庄子.天运》:“北门城问于黄帝曰:‘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(注:咸池,古乐名,传说为黄帝之乐。洞庭,广庭;洞庭之野,指天地之间),吾始闻之惧,复闻之怠(注:怠,指恐惧之心消退),卒闻之而惑(注:惑,指陶醉于其声而如同暗惑一般),荡荡默默(注:荡荡,平易:默默,无知貌),乃不自得。’帝曰:‘汝怠其然哉!……夫至乐者,先应之以人事,顺之以天理,行之以五德,应之以自然,然后调理四时,太和万物。……’”

庄子想说明“至乐”之理,故借黄帝与其臣子北门城的对话而加以说明。北门城不悟“至乐”之道,故初闻其声感到惊惧,再闻其声,稍悟其旨,恐惧之心退息。最后再赏,知与天地礼义相合,于是陶醉其声,如同暗惑一般。听其音再体悟其玄理,更觉荡荡无偏,默默无知,呈现物与我皆忘之感。所谓“至乐”,按黄帝说法是最上乘之乐,它必须顺乎天理,应乎自然,得之于心,随心适性,然后才发之为声,奏之成曲。就是说,它是黄帝崇高的德行教化与高超的乐声相结合的产物一一此即所谓“咸池之乐”。后因以“洞庭张乐”用为至乐之典。

宋.辛弃疾《水龙吟.题雨巖。巖类今所画观音补陀。巖中有泉飞出,如风雨声》词:“不然应是,洞庭张乐,湘灵来去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天运》:“北门成问于黄帝曰:‘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,吾始闻之惧,复闻之怠,卒闻之而惑; 荡荡默默,乃不自得。’”《庄子·至乐》:“咸池九韵之乐,张之洞庭之野,鸟闻之而飞,兽闻之而走,鱼闻之而不入,人卒闻之,相与还而观之。”

【今译】 北门成问黄帝说:“您在洞庭之野 (相传在天池之间) 演奏《咸池》大乐,我初听时感到害怕,再听时畏惧减退,最后听时就心神摇荡,口不能言,以至把音乐和我自己都忘掉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演奏盛大音乐;也用以咏黄帝事。

【典形】 洞庭张乐、黄帝乐、咸池奏、轩皇张乐、鱼龙舞洞庭、张洞庭、张乐、张乐洞庭、乐奏洞庭、咸池韵。

【示例】

〔洞庭张乐〕 南朝齐·谢朓《新亭渚别范零陵诗》:“洞庭张乐地,潇湘帝子游。”

〔黄帝乐〕 宋·陈与义《居夷行》:“洞庭叶稀秋声歇,黄帝乐罢川杲杲。”

〔咸池奏〕 唐·李适《唐中和乐舞辞》:“顾非咸池奏,庶协南风薰。”

〔轩皇张乐〕 宋·陆游《岳阳楼》:“轩皇张乐虽已矣,此地至今朝百灵。”

〔鱼龙舞洞庭〕宋·苏轼《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》之一:“君王自北西巡狩,再使鱼龙舞洞庭。”

〔张洞庭〕宋·黄庭坚《再次孔四韵》:“端可张洞庭,寥阔世未信。”

〔张乐〕 北周·庾信《贺新乐表》:“臣等并预钧天,同观张乐,轩墀弘敞,栏槛眺听。”

〔张乐洞庭〕 清·钱谦益 《炼丹台》:“张乐洞庭野,采药黟山巅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刻烛催诗

    源见“击钵催诗”。指限时成诗,比试诗才敏捷。元邵亨贞《齐天乐》词:“刻烛催诗,倾樽款话,长忆西窗风景。”【词语刻烛催诗】   汉语大词典:刻烛催诗

  • 细大不捐

    细:微;小。捐:舍弃;丢掉。指官吏贪污受贿,无论是大小钱物都不放弃。奕劻(1836-1918年),是清高宗(乾隆帝)第十七子永璘亲王的孙子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加郡王(次于亲王的爵号,清代宗室封爵

  • 希声

    《老子》:“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王弼注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,不可得闻之音也。”后以“希声”指清静无为之道。清钮琇《觚賸.景龙观钟铭》:“虽大道无为,济物归于善贷;而妙门有教,灭咎在于希声。”

  • 射石饮羽

    《吕氏春秋.精通》:“养由基射兕中石,矢乃饮羽,诚乎兕也。”中石饮羽谓射入石中,并陷没箭上羽毛。又汉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六:“昔者楚熊渠子夜行,见寝石以为伏虎,弯弓而射之,没金饮羽。下视,知其石也。因复

  • 焚芰裂荷

    南朝.齐.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尔乃眉轩席次,袂耸筵上,焚芰制而裂荷衣,抗尘容而走俗状……”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中描绘周顒在接到皇帝的诏令时,他得意忘形,神魂颠倒,志动心摇。于是眉飞色舞,伸臂扬袖。他焚

  • 五谷不升

    谷类不熟,荒年大饥。《穀梁传.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五谷不升,为大饥。一谷不升,谓之嗛;二谷不升,谓之饥,三谷不升,谓之馑;四谷不升,谓之康,五谷不升,谓之大侵。”【词语五谷不升】  成语:五谷不升汉语大

  • 赴白玉楼

    同“赴召玉楼”。清毛奇龄《仲秋既望得萧行人嗣奇讣》诗:“太君先赴白玉楼,痛杀王戎死亲孝。”

  • 求勾漏

    源见“勾漏丹砂”。指避世养生。宋刘克庄《水调歌头.次夕觞客湖上赋葛仙事》词:“苦求勾漏,何意身世远差安。”

  • 沮溺

    《论语.微子》:“长沮、桀溺耦(音ǒu,偶,二人并耕)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长沮和桀溺是楚国两位隐士的化名。这两个人在天下动乱之时,主张避世隐遁,反对孔子入世救世的主张,故孔子使子路问津,他们

  • 玄根

    《老子》:“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”后因以“玄根”称道家所称道的根本。三国 魏嵇康《答难养生论》:“准性理之所宜,资妙物以养身,植玄根于初九,吸朝露以济神。”唐李白《大鹏赋》:“参玄根以比寿,饮元气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