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獭祭鱼

獭祭鱼

礼记.月令》(卷五):“孟春之月……东风解冻,蛰虫始振。鱼工冰,獭祭鱼,鸿雁来。”东汉.郑玄注:“此时鱼肥美,獭将食之,先以祭之。”

初春万物复苏,獭将捕得鱼陈列在水边,好象祭祀一样。原指自然景象,后以“獭祭鱼”转而比喻文人罗列典故堆砌成文。又獭祭是早春景象,因用作咏春之典。

宋.吴炯《五总志》:“唐李商隐为文,多检阅书史,鳞次堆积左右,时谓为‘獭祭鱼’。”

唐.独孤及《山中春思》:“獭祭春水大,人家春日长。”


【典源】《礼记·月令·孟春之月》:“鱼上冰,獭祭鱼,鸿雁来。”宋·吴炯《五总志》:“唐李商隐为文,多检阅书史,鳞次堆积左右,时谓为獭祭鱼。”

【今译】 《礼记·月令》讲,孟春时节,鱼儿蹦到冰面上,獭捕得鱼后将鱼陈列水边,好似祭祀一般。唐代李商隐做文章时,总是喜欢翻查书籍,这些书籍在他身边左右堆积,当时人称他为“獭祭鱼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作文时堆积词藻,罗列故实。

【典形】 祭鱼时见獭、獭祭、獭祭鱼。

【示例】

〔祭鱼时见獭〕 唐·孟浩然《发汉浦潭》:“饮水畏惊猿,祭鱼时见獭。”

〔獭祭〕 清·王士禛《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》之十一:“獭祭曾惊博奥殚,一篇锦瑟解人难。”

〔獭祭鱼〕 宋·陆游《子遹读书常至夜分作此示之》:“夜灯咏史虫吟草,朝几陈书獭祭鱼。”


【词语獭祭鱼】   汉语词典:獭祭鱼

猜你喜欢

  • 满箧谤书

    同“谤书盈箧”。清黄遵宪《李肃毅侯挽诗》之四:“满箧谤书疑帝制,一床踞坐骂儒冠。”

  • 维鹈濡翼

    同“维鹈”。宋苏辙《谢赐对衣金带鞍马状》之三:“才下位高,畏维鹈濡翼之诮;任重道远,怀老骥伏枥之心。”按,此用为谦辞。

  • 抱瓮灌园

    《庄子.天地》载:孔子学生子贡,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,见一位老人抱着瓮下井装水运到园中浇菜,用力甚多而见功很少,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,既省力又快。老人愤然而笑曰:“吾闻之吾师,有机械者必有机事,有机事者必

  • 鼎槐

    源见“三槐九棘”。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。宋秦观《致政通议口号》:“马鹤英姿,鼎槐华胄。身见六朝之盛,位登两省之崇。”宋江汉《喜迁莺》词:“绣衮香浓,鼎槐风细,荣耀满门朱紫。”【词语鼎槐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一失足成千古恨

    42` 一犯错误,抱恨无穷。明代杨仪《明良记》:“唐解元寅既废弃,诗云:‘一失脚成千古笑,再回头是百年人。’”后多用作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。主谓 失足,误入歧路。千古,永久。偶一失足,顿成终身不能补救的

  • 赵氏一块肉

    指嫡亲骨肉。德祐元年(1275年)10月,元兵分三路向南宋都城临安(今浙江杭州市)进军,次年三月元军进入临安。宋恭帝赵、全太后等被俘,押至大都(今北京市)。帝被元世祖忽必烈废为瀛国公。丞相陈宜中、都统

  • 秀发

    《诗.大雅.生民》:“实发实秀。”后因以“秀发”指植物生长繁茂,花朵盛开。宋林逋《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》诗序:“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哄然秀发,因成二章。”元许有壬《寻梅》诗:“何以慰吾衰?梅花秀发时。”【

  • 絮酒

    同“絮酒炙鸡”。清赵翼《梦亡内作》诗:“纸钱岂解营环珮,絮酒难偿啖粥糜。”柳亚子《重题秣陵悲秋图》诗:“后死终怜悔已迟,敢持絮酒与君期。”【词语絮酒】   汉语大词典:絮酒

  • 矍相圃

    源见“矍相”。借指学宫。王国维《海上送日本内籐博士》诗:“豆笾钟磬瑟琴鼓,何所当年矍相圃。”【词语矍相圃】   汉语大词典:矍相圃

  • 桂玉

    源见“食玉炊桂”。喻昂贵的柴米。宋王禹偁《单州谢上表》:“身叨赴阙,颇更思乡……分俸则桂玉不完,聚族则京师难住。”【词语桂玉】   汉语大词典:桂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