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其一,不达其二
见“知其一,不知其二”。宋·苏轼《汉武帝论》:“~,见其利,不睹其害。”
见“知其一,不知其二”。宋·苏轼《汉武帝论》:“~,见其利,不睹其害。”
《朱子语类》卷八:“有资质甚高者,一了一切了,即不需节节用功也。”原为对于资质高的人的赞誉之辞,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,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。明王守仁《传习录》卷下:“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。良知无前后
源见“渔阳掺挝”。形容鼓声激越。宋刘筠《夜宴》诗:“巢笙传曲沃,掺鼓发《渔阳》。”
同“连篇累牍”。《花月痕》第三回:“虽终日兀坐车中,不发一语,其实连编累牍也写不了他胸中情绪。”见“连篇累牍”。《花月痕》3回:“虽终日兀坐车中,不发一语,其实~也写不了他胸中情绪。”【词语连编累牍】
《后汉书.卓茂传》:“卓茂字子康,南阳宛人也。……时尝出行,有人认其马。茂问曰:‘子亡马几何时?’对曰:‘月余日矣。’茂有马数年,心知其谬,默解与之,挽车而去,顾曰:‘若非公马,幸至丞相府归我(茂时为
《晋书.王献之传》载:晋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法,其父羲之“密从后掣(拉)其笔不得,叹曰:‘此儿后当复有大名!’”后因以“掣笔郎”称誉幼年善于学书者。宋苏轼《赠王觏》诗:“何人生得宁馨子,今夜初逢掣笔郎。
《国语.鲁语上》:“先臣惠伯以命于司里,尝、禘、蒸、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数矣。”韦昭注:“秋祭曰尝,夏祭曰禘,冬祭曰蒸,春祭曰享。”后因以“尝禘”泛指祭祀。宋苏辙《西掖告词.李清臣三代妻》:“珪璋之行著于
源见“宣室召”。指君王征召回朝为官。唐刘禹锡《和苏郎中寻丰安里旧居寄主客张郎中》:“漳滨卧起恣闲游,宣室征还未白头。”
后人看待今人,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。 常用以抒发古今递变的感慨。 也表示要借鉴前人。语出《汉书.京房传》:“臣恐后之视今,犹今之视前也。”一作〔今之视古,亦犹后之视今〕。《世说新语.规箴》:“(京
源见“言为心声”。指言语。宋邵博《闻见后录》卷六:“心声不足以发其奥,心画不足以形其妙。”金元好问《论诗》诗之六:“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。”亦特指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。鲁迅《坟.摩罗诗力说》
旧题汉.刘向《列仙传》卷下:“陶安公者,六安铸冶师也,数行次,火一旦散,上行,紫色冲天。安公伏冶下求哀。须臾,朱雀止冶上,曰:‘安公安公,冶与天通。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。’至期,赤龙到,大雨。而安公骑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