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立仗马

立仗马

排立在宫门前为皇帝作仪仗的马。喻畏祸而不敢直谏的臣子。亦称“仗下马”。出自唐李林甫之语。李林甫事迹见“弄獐”条。李林甫为了阻止百官直接向皇帝进言政事,便威胁他们说:“你们看见那些立仗马了吗?终日无声,而能得到三品的食料;一旦鸣叫,马上就会被赶走。到那时纵然后悔也晚了。”由是,无人再敢进谏。

【出典】:

新唐书》卷223上《奸臣上·李林甫传》6347-6348页:“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,固宠市权,蔽欺天子耳目,谏官皆持禄养资,无敢正言者。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,斥为下邦令。因以语动其余曰;‘明主在上,群臣将顺不暇,亦何所论?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,终日无声,而饫三品刍豆;一鸣,则黜之矣。后虽欲不鸣,得乎?’由是谏争路绝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轼《次韵孔文仲推官》:“君看立仗马,不敢鸣且窥。” 宋·陆游《长饥》:“早年羞学仗下马,末路幸似泥中龟。” 清·钱谦益《十一月初六召对文华殿》之十九:“夕垣又驾柴车去,朝省谁容仗马鸣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新唐书·奸臣传·李林甫传》:“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,固宠市权,蔽欺天子耳目。谏官皆持禄养资,无敢正言者。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,斥为下邽令。因以语动其余曰:‘明主在上,群臣将顺不暇,亦何所论?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? 终日无声,而饫(yu) 三品刍豆,一鸣,则黜之矣。后虽欲不鸣,得乎?’由是谏争路绝。”

【今译】 唐代奸相李林甫居位十九年,把持朝政,独揽大权,蒙蔽皇帝。当时谏官们都只干受俸禄,不敢言事。有一谏官上书言政事,马上被调出京去。李并且对其他谏官说:“圣明天子在上,群臣只要顺从就够了,还有什么可议论的? 你们没看见那些列仪仗的马吗? 整天不作声,而吃三品草料,一叫,就不用它了。以后虽然想不鸣,还能用它吗?”从此无人再敢谏争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借指贪恋禄位而不敢直言的官吏。

【典形】 立仗马、马慵立仗、三品料、三品之贵、一鸣辄斥,用不鸣、仗马鸣、仗下马、马得一鸣、仗马、马以鸣当斥。

【示例】

〔立仗马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孔文仲推官》:“君看立仗马,不敢鸣且窥。”

〔马慵立仗〕 宋·陆游《感昔》:“马慵立仗宁辞斥,兰偶当门敢怨锄。”

〔三品料〕 宋·陆游《书叹》:“仗马自贪三品料,云鹏方驾九天风。”

〔一鸣辄斥〕 宋·陆游《书意》:“一鸣辄斥不鸣烹,祸福元知未易评。”

〔用不鸣〕 明·高启 《题赵魏公马图》:“一归天嗟空老, 立仗原来用不鸣。”

〔仗马鸣〕 清·钱谦益《十一月初六召对文华殿》之十九:“夕垣又驾柴车去,朝省谁容仗马鸣。”

〔仗下马〕 宋·陆游《长饥》:“早年羞学仗下马,末路幸似泥中龟。”


【词语立仗马】   汉语词典:立仗马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勇若怯,大智若愚

    极为勇敢的人,不鲁莽从事,表面却似懦怯;极有智慧的人,不露锋芒,表面却像愚笨。语出宋.苏轼《贺欧阳少师致仕启》:“力辞于未及之年,退托以不能而止,大勇若怯,大智如愚。”清.谭嗣同《治言》:“观乎昆阳之

  • 采菊

    晋.陶潜《陶渊明集》卷三《饮酒二十首》其五: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晋.陶渊明诗中以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句,描写其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生活。后以“采菊”喻咏隐逸生活的乐趣。唐.郎士元《赠张五諲

  • 截发

    同“剪发待宾”。宋 胡继宗《书言故事.父母》:“称人母喜延宾客云截发。”【词语截发】   汉语大词典:截发

  • 直道三黜

    源见“柳惠三黜”。指为官持直道屡受挫折。唐白居易《叹鲁》诗:“展禽胡为者,直道竟三黜。”

  • 赵氏孤儿

    指晋国(今山西西南部)权臣屠岸贾(gǔ股)借故诛杀赵氏满门,赵朔的小儿被人辗转救出,长大后杀屠岸贾报仇,重振赵氏门户。后以此典比喻忠心为人,救难解危;或比喻亡国之痛。晋景公三年(前597年),大夫屠岸

  • 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

    与其有为国君聚敛的臣子,不如有盗窃国库的臣子。 意谓聚敛之臣所损害的是道义,而盗窃之臣所损害的只是财物。损义较之损财为害更大。语出《礼记.大学》:“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。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

  • 司马牛之叹

    《论语.颜渊》:“司马牛忧曰:‘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!’子夏曰:‘商闻之矣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”,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,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!’”司马牛名耕,字子牛,春秋时宋国人

  • 条脱

    手镯。亦作“条达”、“跳脱”。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三:“唐《卢氏杂说:‘文宗问宰臣,条脱是何物?宰臣未对。上曰:‘《真诰》言,安妃有金条脱为臂饰,即金钏也。’余按,周处《风土记》日:‘仲夏造百索系臂

  • 玄妙

    同“玄之又玄”。《吕氏春秋.勿躬》:“精通乎鬼神,深微玄妙,而莫见其形。”【词语玄妙】   汉语大词典:玄妙

  • 墨子悲丝

    同“墨子悲染丝”。唐李瀚《蒙求》:“墨子悲丝,杨朱泣岐。”见“墨子泣丝”。【典源】 《墨子·所染》:“子墨子言,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,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,五入必,而已则为五色矣。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