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耳食之论

耳食之论

源见“耳食”。指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话。清赵翼廿二史札记.新旧唐书一》:“今人动谓新书过旧书远甚,此耳食之论也。”


偏正 耳食,用耳朵吃饭,表示不知食物滋味。仅是听来的言论,并不真正了解,也没确凿根据。语出《廿二史劄记·卷七》:“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,而借荆州之名遂传至今,并为一谈,牢不可破,转似其曲在蜀者,此耳食之论也。”清·汪琬《与梁曰缉论类稿书》:“今之读某文者,不曰祖庐陵,即曰祢震川。其未读某文者亦附和云云。悠悠~,其闻之未尝心服而首肯也。”(庐陵:指欧阳修。震川:指归有光。)△贬义。多用于主观臆断方面。 →道听途说 无稽之谈 ↔言之凿凿。也作“耳食之谈”、“耳食之言”。


【词语耳食之论】  成语:耳食之论汉语词典:耳食之论

猜你喜欢

  • 贩缯

    《史记.樊郦滕灌列传》:“颍阴侯灌婴者,睢阳贩缯者也。”颍阴侯灌婴,原是睢阳县贩缯的商贩。他曾辅佐刘邦为推翻秦王朝建立汉朝立下不朽功勋。后因用为寒士发迹的典故。唐.李瀚《蒙求》:“周勃织薄,灌婴贩缯。

  • 蟾轮

    源见“蟾蜍”。指圆月。唐 元凛《中秋夜不见月》诗:“蟾轮何事色合微,赚得佳人出绣帏。”【词语蟾轮】   汉语大词典:蟾轮

  • 惭安邑

    源见“食无肝”。谓愧对当地官员和百姓。清孙枝蔚《戴公雪岁暮归自金陵去家五十里念予穷途不忍别去中心感之有赠》诗之一:“干求已是惭安邑,敢误良朋念薜萝。”

  • 裴家玉杵

    源见“蓝桥”。指求婚的信物。明单本《蕉帕记.覸婚》:“姻亲虽许,谁人张主?不去窃秦府明珠,将甚当裴家玉杵?”【词语裴家玉杵】   汉语大词典:裴家玉杵

  • 王粲不归秦

    同“王粲滞荆州”。唐杜甫《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》:“接舆还入楚,王粲不归秦。”

  • 即鹿无虞,惟入于林中

    即:接近。虞:虞官,古代掌管山泽的官。 意谓狩猎时迫近了鹿,如果没有熟悉地形的虞官帮助,那只是空入山林。 比喻作事条件不具备,不可能取得成绩。语出《易.屯》:“即鹿无虞,惟入于林中。”《抱朴子.诘

  • 蟋蟀辞

    《诗经.唐风.蟋蟀.序》:“《蟋蟀》,刺晋僖公也。俭不中礼,故作是诗以闵之,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。此晋也,而谓之唐,本其风俗,忧深思远,俭而用礼,乃有尧之遗风焉。”《蟋蟀》篇讽刺晋僖公“俭不中礼”,希

  • 生灵涂炭

    比喻百姓遭受苦难。《隋书· 炀帝纪》: “宇宙崩离,生灵涂炭,丧身灭国,未有若斯之甚也。” 参见:○涂炭主谓 生灵,百姓。指人民像陷入泥潭,坠入火坑那样痛苦。语本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

  • 夫不入侧室之门

    《礼记》卷五《内则》:“妻将生子,及月辰,居侧室……夫复使人日再问之,夫齐(同斋),则不入侧室之门。”古代礼法规定,妻将临盆时,要搬至侧室去分娩,丈夫只能使人去问情况,不能进入侧室,而且还要斋戒。后因

  • 行藏

    源见“用行舍藏”。指出处或行止。晋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孔随时以行藏,蘧与国而舒卷。”唐岑参《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》诗:“功业须及时,立身有行藏。”【词语行藏】   汉语大词典:行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