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董生下帷

董生下帷

此典指西汉董仲舒放下帷幕讲学,专心一致。后以此典形容人专心治学,学问精深。董仲舒(前179年-前104年),广川(今河北景县西南)人,因为研究《春秋》,汉景帝时当上博士。他放下帷幕讲读《春秋》,学生们要根据入学时间之长短依次轮流传授学业,有些学生没有见过董仲舒的面,他三年不到后园去游玩,学问专精到如此地步。董仲舒潜心钻研孔子学说,被举为贤良。汉武帝时,召试天下文学之士,他以贤良对策,提出“天人相与”、“君权神授”学说,宣扬“道之大原出于天,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。又创立“三纲”、“五常”体系,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为武帝采纳,开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之局面。他曾任江都王和胶西王相。后托病辞官,专事修学著书。此典又作“下帷”、“下书帷”、“舒帷”、“董帷”、“董子帷”、“不窥园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21《儒林列传·董仲舒》3127页:“董仲舒,广川人也。以治《春秋》,孝景时为博士。下帷讲诵,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,或莫见其面,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,其精如此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张说《洛州张司马集序》:“下帷覃思,穿墙嗜古。蓬山芸观之书,群玉悬金之记。” 唐·刘禹锡《和董庶中古散调词》:“寂寞草玄徒,长吟下书帷。” 唐·元稹《献荥阳公诗》:“仪舌忻犹在,舒帷誓不褰。” 唐·李商隐《咏怀寄秘阁旧僚》:“奋迹登弘阁,摧心对董帷。” 宋·苏轼《和陶答庞参军》:“下帷对古人,何暇复窥园。” 明·高启《停君白玉卮》:“喜过毛公舍,懒下董子帷。” 清·王夫之《寄咏落花》:“下帷空闭仲舒园,人幔偏依写韵轩。” 清·纳兰性德《嵇叔夜言志》:“子云自投阁,董生常下帷。” 清·唐孙华《治圃》:“宿昔不窥园,久负董生志。”


主谓 比喻教师授课之勤,诲人不倦。语本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董仲舒广川人也,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,下帷讲诵,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,或莫见其面,盖三年不窥园,其精如此。”[例]黄教授真是~,桃李满天下。△褒义。多用于教学方面。→诲人不倦


【典源】 《史记·儒林列传·董仲舒传》:“董仲舒,广川人也。以治《春秋》,孝景时为博士。下帷讲诵,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,或莫见其面,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,其精如此。”

【今译】 董仲舒,广川人,专攻《春秋》之学,汉景帝时为博士。他授课时,放下帷幕讲授,弟子们转相传授,有的从未见过董仲舒的面,因为董仲舒三年不曾到庭园内游赏,学业专精如此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专心治学,学问精深。

【典形】 不窥园、董生下帷、董帷、董子帷、窥园、舒帷、下书帷、下帷、仲舒园、下帷老子、董生帷、下帷人、绝窥园、不暇窥园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窥园〕 清·唐孙华《治圃》:“宿昔不窥园,久负董生志。”

〔董生下帷〕 清·纳兰性德《嵇叔夜言志》:“子云自投阁,董生常下帷。”

〔董帷〕 唐·李商隐《咏怀寄秘阁旧僚》:“奋迹登弘阁,摧心对董帷。”

〔董子帷〕 明·高启《停君白玉卮》:“喜过毛公舍,懒下董子帷。”

〔窥园〕 宋·苏轼《和陶答庞参军》:“下帷对古人,何暇复窥园。”

〔舒帷〕 唐·元稹《献荥阳公诗》:“仪舌忻犹在,舒帷誓不褰。”

〔下书帷〕 唐·刘禹锡《和董庶中古散调词》:“寂寞草玄徒,长吟下书帷。”

〔下帷〕 唐·张说《洛州张司马集序》:“下帷覃思,穿墙嗜古。蓬山芸观之书,群玉悬金之记。”

〔仲舒园〕 清·王夫之《寄咏落花》:“下帷空闭仲舒园,入幔偏依写韵轩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带眼移

    同“带减腰围”。宋陆游《新凉书怀》诗:“乌帽围宽带眼移,闭门惯忍日长饥。”

  • 赤帝

    同“赤帝子”。《汉书.王莽传上》:“赤帝 汉氏 高皇帝之灵,承天命,传国金策之书,予甚祗畏。”唐鲍溶《沛中怀古》诗:“烟芜歌风台,此是赤帝乡。”【词语赤帝】   汉语大词典:赤帝

  • 日御

    源见“羲和驭日”。古代神话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,即羲和。借指太阳。南朝 宋颜延之《赤槿颂》:“日御北至,夏德南宣。”隋江总《芳林园大渊池铭》:“晓川漾碧,如日御之在河宿;夜浪浮金,疑月轮之驰水府。”亦

  • 东阁官梅

    南朝 梁何逊《扬州法曹梅花盛开》诗:“兔园标物序,惊时最是梅。衔霜当路发,映雪拟寒开。枝横却月观,花绕凌风台。朝洒长门泣,夕驻临邛杯。应知早飘落,故逐上春来。”注:“逊为建安王水曹,王刺扬州,逊廨舍有

  • 一台二绝

    同“一台二妙”。《南史.伏曼容传》:“〔曼容〕为尚书外兵郎,尝与袁粲罢朝相会言玄理,时论以为一台二绝。”按,袁时任尚书仆射,与伏同官,故称。【词语一台二绝】  成语:一台二绝汉语大词典:一台二绝

  • 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

    见“日薄西山”。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但以刘~,人命浅危,朝不虑夕。”

  • 竹马拜迎

    同“竹马交迎”。唐李白《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》诗:“竹马数小儿,拜迎白鹿前。”

  • 发聋振聩

    又作“振聋启聩”,“振聋发聩。”发:启发。 聋:耳朵听不见声音。振:振动。聩(kuì愧):天生耳聋。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,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。 黄爵滋(1793-185

  • 威凤

    凤凰在古代是祥瑞的象征,威凤是指有威仪的凤凰。汉宣帝元康四年(前62年),南郡(今湖北江陵)获得白虎和凤凰,被视为大吉的征兆。后以威凤为咏天下太平的典故。亦喻指品德端正的贤才。【出典】:《汉书》卷8《

  • 天下归仁

    见〔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