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蚕丛鱼凫

蚕丛鱼凫

文选》卷四晋.左太冲(思)《蜀都赋》:“夫蜀都者,盖兆基于上世,开国于中古。”晋.刘逵注:“扬雄《蜀王本纪》曰:‘蜀王之先,名蚕丛、柏濩、鱼凫、蒲泽、开明,是时人萌,椎髻左言,不晓文字,未有礼乐。从开明上到蚕丛,积三万四千岁。’”

传说蜀地之王有“蚕丛”、“鱼凫”,皆为远古时代蜀国创始人。后遂为咏蜀地之典。

唐.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太平御览》卷一六六引扬雄《蜀王本纪》曰:“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、折权、鱼易、俾明,是时椎髻左衽,不晓文字,未有礼乐,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,次曰伯雍,又次曰鱼尾,尾田于湔山。”《文选·左思〈蜀都赋〉》刘逵注引前书曰:“蜀王之先,名蚕丛、 柏、 鱼凫、 蒲泽、 开明。”

【今译】 蚕丛、鱼凫 (一说名鱼尾)是远古传说中蜀地两位君王的名字,据说在他们那时候,蜀人梳着槌状的发髻,穿前襟向左边开的衣服,尚未有文字,也没有礼乐,从开明上溯至蚕丛有四千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蜀地 (今四川)一带的上古君王、历史风物。

【典形】 蚕丛、蚕丛地、蚕丛鱼凫、鱼蚕。

【示例】

〔蚕丛〕 唐·李白《送友人人蜀》:“见说蚕丛路,崎岖不易行。”

〔蚕丛地〕 明·杨慎《六州歌头·吊诸葛》:“乌鹊惊飞,虎踞蚕丛地,炎焰重融。”

〔蚕丛鱼凫〕 唐·李白 《蜀道难》:“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。”

〔鱼蚕〕 宋·苏轼《入峡》:“遗民悲昶衍,旧俗接鱼蚕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类樗

    源见“樗栎”。谓像樗。形容无才。明袁宏道《病起》诗:“不去终惭鹄,无才合类樗。”

  • 方外司马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简傲》:“〔桓温〕引奕(谢奕)为司马。奕既上,犹推布衣交。在温坐,岸帻啸咏,无异常日。宣武每曰:‘我方外司马。’”后因以称居高官而不拘礼俗的人。《北史.王晞传》:“〔王晞〕性

  • 庖丁解牛

    《庄子.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响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。合于桑林之舞,乃中经首之会。”庖丁,名字叫丁的厨役。文惠君,即梁惠王。踦,音jǐ,一足站立。

  • 海阔天空

    宋代阮阅《诗话总龟》前集卷三十引《古今诗话》唐代僧玄览诗云:“大海从鱼跃,长空任鸟飞。”大海或作“海阔”,长空或作“天空”。意谓心胸开阔。今用以比喻随意漫谈,议论漫无边际。并列 ①比喻空间寥廓。明·陈

  • 青鸾

    源见“镜鸾”。借指镜。闽徐夤《上阳宫词》:“妆台尘暗青鸾掩,宫树月明黄鸟啼。”亦借喻失偶者。清阮元《小沧浪笔谈》卷三:“青鸾不用羞孤影,开匣长如见故人。”同“青鸟使”。宋 赵令畤《蝶恋花》词:“废寝忘

  • 收骏骨

    同“市骏骨”。宋辛弃疾《贺新郎.同父见和再用前韵》词:“汗血盐车无人顾,千里空收骏骨。”

  • 天人之际

    天道与人事的相互关系。西汉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说:“我也不自量力,近年来想要用简陋的文辞,搜集天下散失的传闻,考核它的各类事迹,探讨它的成败或兴衰的原因,共写成130篇,想要探究天道与人事的相互关系

  • 郢中词

    同“郢中曲”。唐张九龄《酬王六寒朝见贻》诗:“渔为江上曲,雪作郢中词。”【词语郢中词】   汉语大词典:郢中词

  • 文翁化俗

    《汉书.文翁传》载:文翁,汉 庐江 舒人。景帝末,为蜀郡守,“仁爱好教化”,在成都市中起学宫,入学者免除徭役,成绩优者用为郡县吏。每出巡视,率领学宫弟子同行,使传教令。蜀郡因此文风大振,教化大兴。后世

  • 跕堕

    同“跕鸢”。指死于瘴疠之气。宋苏轼《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》:“虽怀跫然喜,岂免跕堕忧。”【词语跕堕】   汉语大词典:跕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