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郑卫之音

郑卫之音

礼记.乐记》:“魏文侯问于子夏曰:‘吾端冕而听古乐,则惟恐卧;听郑卫之音,则不知倦。敢问古乐之如彼,何也?新乐之如此,何也?’”

“郑卫之音”原指春秋时郑国、卫国的民间音乐,活泼清新,与雅乐异趣,使魏文侯闻而不知倦。后常用以指“淫靡之乐”或“靡丽文风”的代称。

南史.萧惠基传》:“宋大明以来,声伎所尚多郑、卫,而雅乐正声,鲜有好者。”

北齐.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文章》:“梁孝元在蕃邸时,撰《西府新文》,讫无一篇见录者,亦以不偶于世,无郑、卫之音故也。”


偏正 郑卫,春秋时郑国、卫国。①民间俗乐,不同于雅乐,故被贬斥为淫靡之音。语出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郑卫之音,乱世之音也。”《后汉书·循吏传序》:“(光武)身衣大练,色无重采,耳不听~,手不持珠玉之玩。”②靡丽的文风。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文章》:“吾家世文章,甚为典正,不从流俗,梁孝元在藩邸时,撰《西府新文纪》,无一篇见录者,亦以不偶于世,无~故也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形容粗俗的音乐。→靡靡之音↔正声雅音。也作“郑卫之曲”、“郑卫之声”。


【词语郑卫之音】  成语:郑卫之音汉语词典:郑卫之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神燕不须雷

    南朝梁.庾肩吾《岁尽》诗:“岁序已云殚,春心不自安。聊开柏叶酒,试奠五辛盘。金薄图神燕,朱泥印鬼丸。”(据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引)南北朝时,民间风俗于岁日在金箔上绘飞燕。又说零陵有石燕,有雷时飞舞空中。后

  • 解佩江滨

    同“汉皋解佩”。南朝 陈江总《宛转歌》:“已言采桑期陌上,复能解佩就江滨。”

  • 荆卿

    源见“燕市悲歌”。指荆轲。北周庾信《咏怀》之十:“李陵从此去,荆卿不复还。”亦指行险之人。梁启超《上粤督李傅相书》:“公试一自思,则尽其全力为若曹作荆卿,于公何利焉?”【词语荆卿】   汉语大词典:荆

  • 薏苡蒙谤

    同“薏苡明珠”。《明史.项忠传》:“昔马援薏苡蒙谤,邓艾槛车被征。”见“薏苡明珠”。《明史·项忠传》:“昔马援~,邓艾槛车被征。”【词语薏苡蒙谤】  成语:薏苡蒙谤汉语大词典:薏苡蒙谤

  • 绣囊

    唐.李冗《独异志》卷中引《武陵记》:“后汉马融勤学,梦见一林,花如绣锦,梦中摘此花食之。及寤,见天下文词,无所不知。时人号为‘绣囊’。”后因以“绣囊”形容人文词知识极其丰富,“林花梦”则用为文才长进的

  • 译象

    源见“象寄译鞮”。指翻译人员。王闿运《〈八代文粹〉序》:“越?至夔巫百舍,而同于蜀语;宜章隔乐昌一领,而动资译象。文之判代,亦犹是矣。”【词语译象】   汉语大词典:译象

  • 针芥之合

    同“针芥相投”。清方文《赠孟六玕明府》诗:“近前一语忽大笑,针芥之合良非轻。”见“针芥相投”。明·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江右游日记》:“余一至,即有~,指性情契合,设供篝灯,谈至丙夜,犹不肯就寝,曰:‘

  • 鳣座

    同“鳣堂”。明王世贞《寄赠杨二先辈》诗:“勋烈开鳣座,《诗》《书》自鲤庭。”【词语鳣座】   汉语大词典:鳣座

  • 叱石成羊

    晋.葛洪《神仙传.黄初平》载:黄初平十五岁时,家里便让他到野外去牧羊。“有道士见其良谨,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,四十余年不复念家。”后其兄初起寻初平,遇一道士将其带到山里找到初平。“遂得相见。悲喜语毕,问

  • 臣饥似朔

    同“臣朔苦饥”。清曹贞吉《百字令.朱锡鬯过访不值怅然有寄》词:“日跳如丸,臣饥似朔,那得名心热?”【词语臣饥似朔】   汉语大词典:臣饥似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