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铁网珊瑚

铁网珊瑚

原为从海中摘取珊瑚的方法,后用以比喻搜罗人材或奇珍异宝。出自拂菻国之习俗。拂菻(lǐn檩)国,古国名,隋唐时期指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沿岸一带。据载,其国海中有珊瑚洲,珊瑚生在海底磐石上,刚形成时白如菌,一年后呈黄色,三年后变红色,枝格交错,高三、四尺。当地人乘大船,将铁网坠入水底,绞住珊瑚的根后,便将铁网系在船上,绞而出之。如不及时取出,即腐烂。

【出典】:

新唐书》卷221下《西域下·拂菻传》6261页:“海中有珊瑚洲,海人乘大舶,堕铁网水底。珊瑚初三磐石上,白如菌,一岁而黄,三岁赤,枝格交错,高三四尺。铁发其根,系网舶上,绞而出之,失时不取即腐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李商隐《碧城》:“玉轮顾兔初生魄,铁网珊瑚未有枝。” 唐·皮日休《太湖石·出鼋头山》:“白丁一云取,难其网珊瑚。” 宋·苏轼《程德孺惠海中柏石》:“未欲连车收薏苡,肯教沉网取珊瑚。” 明。高启《太湖石》:“初疑鬼怪离洞府,珊瑚铁网相勾连。” 清·唐孙华《榜发浙中才士之未荐者》:“收采难穷董泽蒲,可能一网尽珊瑚。” 清初·天花藏主人《两交婚》4回:“黎青道:‘妾闻觅珊瑚者,设铁网于海底;希甘露者,树金茎于云中;求骏马者,死马骨且买来,小姐能开社几时,怎便如此性急。’”


述宾 比喻广泛搜罗人才与珍奇。唐·李商隐《碧城》:“玉轮顾兔初生魄,~未有枝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情状方面。


【典源】《新唐书·拂菻国传》:“拂菻(lin),古大秦也,居西海上,一曰海西国。……海中有珊瑚洲,海人乘大舶,堕铁网水底。珊瑚初生磐石上,白如菌,一岁而黄,三岁赤,枝格交错,高三四尺。铁发其根,系网舶上,绞而出之。”

【今译】 拂菻国,古称大秦 (即罗马帝国),因在西方,又称海西国。那里海中有珊瑚洲,海上渔人乘大船,将铁网堕入水底。珊瑚生长在磐石之上,起初白如菌类,一年后变黄,三年后变赤,枝节交错,高三四尺。铁网拉断其根,挂在网上,绞动网而带出水面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搜求奇珍异宝;也比喻网罗人才; 或咏珊瑚。

【典形】 沉网取珊瑚、珊瑚铁网、铁罗、铁网珊瑚、铁网愁、纲珊瑚、一网尽珊瑚、金铃悬网、拔珊瑚、铁网深笼、举网珊瑚、珊瑚沉绿、罥珊瑚。

【示例】

〔沉网取珊瑚〕 宋·苏轼《程德孺惠海中柏石》:“未欲连车收薏苡,肯教沉网取珊瑚。”

〔珊瑚铁网〕 明 ·高启 《太湖石》:“初疑鬼怪离洞府,珊瑚铁网相钩连。”

〔铁罗〕 明·袁宏道《卫河道和丘长孺惜别》:“珊瑚百尺根株老,不信天家无铁罗。”

〔铁网珊瑚〕 唐·李商隐《碧城》:“玉轮顾兔初生魄,铁网珊瑚未有枝。”

〔铁网愁〕 明·袁宏道《甲辰会榜题名至时》:“珊瑚未尽铁网愁,霜蹄暂蹶麒麟吼。”

〔网珊瑚〕 唐·皮日休《太湖石·出鼋头山》:“白丁一云取,难其网珊瑚。”

〔一网尽珊瑚〕清·唐孙华《榜发浙中才士之未荐者》:“收采难穷董泽蒲,可能一网尽珊瑚。”


【词语铁网珊瑚】  成语:铁网珊瑚汉语词典:铁网珊瑚

猜你喜欢

  • 狡兔多穴

    同“狡兔三窟”。宋刘筠《别墅》诗:“狡兔方多穴,苍鹰始下鞲。”

  • 聿修厥德

    聿( ㄩˋ yù ):语助词,用在句首或句中,无义。修:修明,发扬。厥:其: 意谓发扬美德。语出《诗.大雅.文王》:“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”唐.柳泽《上睿宗书》:“使观过务善,居宠思危,庶夙夜惟寅

  • 李郭同船

    同“李郭同舟”。宋 吕渭老《水调歌头.陈性孺不相见十年》词:“闻道山阴回棹,相去都无百里,李 郭可同船。”见“李郭同舟”。【词语李郭同船】  成语:李郭同船汉语大词典:李郭同船

  • 晋君听琴

    《韩非子.十过》:春秋时,卫灵公携乐官师涓访晋,晋平公欲闻新声而使师涓鼓琴。未终曲,晋乐师旷阻止不用再弹,平公问其所以,“师旷曰:‘此师延之所作,与纣为靡靡之乐也。及武王伐纣,师延东走,至于濮水而自投

  • 女遗螺壳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七引《搜神记》:“晋安谢端,侯官人,少孤,年十八,恭谨自守。后于邑下得一大螺,如斗许,取贮瓮中。每早至野还,见有饮饭汤火,端疑之。于篱外窥,见一少女从瓮中出,至灶下燃火,便入问之,女

  • 北海醪

    同“北海尊”。金麻革《上云内帅贾君》诗:“屡下陈蕃榻,谁空北海醪?”

  • 襦袴余暖

    同“襦温袴暖”。宋毛滂《天香.饯钱塘太守内翰张公作》词:“碧瓦千家,少借襦袴余暖。”

  • 解推

    同“解衣推食”。清 黄六鸿《福惠全书.莅任》:“素荷解推,情谊应敦。”【词语解推】   汉语大词典:解推

  • 楚奏

    《左传.成公九年》:“晋侯观于军府(军需仓库),见钟仪,问之曰:‘南冠而絷者,谁也?’有司对曰:‘郑人所献囚也。’使税(解脱)之,召而吊之。再拜稽首。问其族,对曰:‘泠人也(即伶人,乐官)。’公曰:‘

  • 脊伦

    《诗.小雅.正月》:“有伦有脊。”后以“脊伦”指言语、文章的条理。康有为《大同书》辛部四章:“凡大小政府议院之员,虽许慷慨陈词,抑扬透辟,而辞辑词怿,皆有脊伦,言笑晏晏,皆有程度,而择善从之。”【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