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髀肉复生

髀肉复生

又为“髀肉之叹”。由于生活安逸,大腿上赘肉复出。用来表示自叹生活安逸,思图有所作为。刘备(事迹见前“冢中枯骨”条)投奔荆州后,一连几年无争战,生活平平静静。一次他到刘表那儿,中间去厕所,看到大腿上长出许多赘肉,感慨不已,以致流泪。刘表见到很是奇怪,便问他为何哭泣。刘备回答说:“我过去常常身不离鞍,大腿上的赘肉都消失了。现在不骑马打仗了,大腿上的赘肉又长了出来。时光飞逝,如今老之将至,而功业未建,所以悲伤啊。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蜀书》《先主传》裴松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卷32第876页:“备住荆州数年,尝于表坐起至厕,见髀里肉生,慨然流涕。还坐,表怪问备,备曰:‘吾常身不离鞍,髀肉皆消。今不复骑,髀里肉生。日月若驰,老将至矣,而功业不建,是以悲耳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34回:“玄德自知语失,遂起身如厕。因见己身髀肉复生,亦不觉潸然流涕。” 鲁迅《从胡须说到牙齿》:“我们平居无事时,从不想到自己的头、手、脚以至脚底心。待到慨然于‘头颅谁斫’、‘髀肉(又说下去了,尚希绅士淑女恕之)复生’的时候,是早已别有缘故的了。”


主谓 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,忧虑再不能有所作为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纪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:“备住荆州数年,尝于表坐起至厕,冗髀里肉生,慨然流涕,还坐,表怪问备,备曰:‘吾常身不离鞍,髀肉皆消。今不复骑,髀里肉生。日月若驰,老将至矣,而功业不建,是以悲耳!’”△多用于无所作为方面。


【典源】 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裴松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曰:“ (刘) 备住荆州数年,尝于 (刘) 表坐起至厕,见髀 (bi) 里肉生,慨然流涕。还坐,表怪问备,备曰:‘吾常身不离鞍,髀肉皆消。今不复骑,髀里肉生。日月若驰,老将至矣,而功业不建,是以悲耳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刘备住在荆州刘表处数年,有一次在刘表家作客时去上厕所,见大腿内侧的肉又长出来了,不觉感慨流涕。回到坐位上,刘表觉得很奇怪,问他,刘备回答:“我以前常常身不离马鞍,大腿上的肉全消下去了。这几年不再骑马,大腿肉又生出来。日月如飞,人即将老,而功业尚未建立,因此悲伤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长久安逸,壮志销磨,无所作为。

【典形】 髀满、髀肉、髀肉生、抚髀、拊髀、两髀生肉、摩髀肉、生髀肉、消髀肉、髀生肉、髀肉渐生、髀肉消、髀里肉生、髀肉磨欲透、英雄髀肉生、悲髀肉。

【示例】

〔髀满〕 宋·陆游《七十一翁吟》:“吏部齿摇心怅望,将军髀满泪氿澜。

〔髀肉〕 宋·陆游《双流旅舍》:“每因髀肉叹身闲,聊欲勤劳鞍马闻。”

〔髀肉生〕 金·元好问《出邓州》:“本无奇骨负功名,取次谁教髀肉生。”

〔抚髀〕 宋·陈师道《登冥山》:“求田君勿问,抚髀吾何能。”

〔拊髀〕 宋·范成大《满江红》:“击揖誓,空惊俗; 休拊髀,都生肉。”

〔两髀生肉〕 清·黄景仁《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》:“一编落手等性命,两髀生肉徒摩挲。”

〔摩髀肉〕 清·黄遵宪《将应廷试感怀》:“二十余年付转车,自摩髀肉问如何。”

〔生髀肉〕 明·汤显祖《紫钗记》:“鞍安不教生髀肉,檄书端可愈头风。”

〔消髀肉〕 唐·罗隐《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》:“马上固惭消髀肉,幄中犹羡愈头风。”


【词语髀肉复生】  成语:髀肉复生汉语词典:髀肉复生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丘

    同“东家丘”。唐严维《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》诗:“知己欲依何水部,乡人今正贱东丘。”【词语东丘】   汉语大词典:东丘

  • 毛生锥

    源见“毛遂自荐”。借指怀才的人。清俞樾《平泉舅氏寄示自嘲一首因次韵奉酬亦以自嘲》:“谁知毛生锥,依旧囊中处。”

  • 沧海浅

    源见“沧海桑田”。喻世事变化迅速。唐徐凝《寄海峤丈人》诗:“万丈只愁沧海浅,一身谁测岁华遥。自言来此云边住,曾看秦王树石桥。”

  • 任棠

    源见“拔薤”。借称高士。唐崔善为《答王无功冬夜载酒乡馆》诗:“明朝蓬户侧,会自谒任棠。”【词语任棠】   汉语大词典:任棠

  • 谁曰不然

    见〔其谁曰不然〕。

  • 马武弹剑

    《后汉书.吴盖陈臧列传》:“至于山西既定,威临天下,……斯诚雄心尚武之几,先志玩兵之日。臧宫、马武之徒,抚鸣剑而抵掌,志驰于伊吾之北矣。”又《马武传》:“世祖即位,以武为侍中、骑都尉,封山都侯。建武四

  • 黄垆闻笛

    源见“黄公酒垆”、“山阳笛”。谓悼念故友。柳亚子《叠韵奉酬旭初丈》之三:“黄垆闻笛久,笔阵捉刀堪。”

  • 子平毕娶

    东汉时向长,在儿女嫁娶完毕后,弃家出游。《后汉书.逸民传》:“向长,字子平,河内朝歌人也,隐居不仕。读《易》至《损益》卦,喟然叹曰:‘吾已知富不如贫,贵不如贱,但未知死何如生耳。’建武中,男女嫁娶既毕

  • 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

    乐( ㄧㄠˋ yào ):爱好。 聪明人喜欢水,仁人喜欢山。 古人认为“智者”活跃,故爱水;“仁者”安静,故爱山。 后也表示各有所好。语出《论语.雍也》:“子曰:‘知(智)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

  • 刻鹄类鹜

    《后汉书.马援传》:“效伯高不得,犹为谨敕之士,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。效季良不得,陷为天下轻薄子,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。”鹄:天鹅。鹜:鸭子。“刻鹄类鹜”用以比喻仿效虽然不太逼真,但还相似,事与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