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浯山
亦作浯山。在今湖南慈利县西北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澧州一》:浯山“山下有泉,泉有二眼,中有龙洞,水一日三涌,高二三尺,溪流亦骤涨,灌田甚广。若五六日不潮,则水自后山逾岭而至”。
亦作浯山。在今湖南慈利县西北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澧州一》:浯山“山下有泉,泉有二眼,中有龙洞,水一日三涌,高二三尺,溪流亦骤涨,灌田甚广。若五六日不潮,则水自后山逾岭而至”。
在今安徽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黟县:石洞“在县东二十五里。有石洞,幽邃可容百人”。
即今广东茂名市西北金塘镇。清光绪 《茂名县志》 卷2: “县治南四十五里金塘墟。《旧志》:崩塘。”
俗称大庙。在今四川峨眉市城北四里飞来岗上。创建年代不详。现存建筑为宋、元时期遗物。内有北宋淳化四年(993)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(1327)重修东岳庙记碑。殿正面檐柱三开间,长18.28米, 内柱分成
南朝梁置,属应州。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西北五十里。隋开皇初废。西魏置,治平靖县(今湖北广水市西北)。属应州。辖境约当今湖北省广水市一带。隋开皇初废。
即今吉林洮南市西北那金镇。以境内那金河而得名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10奉天省矿产表:洮南县“那金河,金”。
即今山东东南部、江苏北部之沭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琅邪郡东莞县:“术水南至下邳入泗,过郡三,行七百一十里。”注引师古曰:“术水即沭水也。”
本名洛当城。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。《魏书· 慕容白曜传》: 白曜 “既至升城,垣苗、糜沟二戍拒守不下”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济水又东北径垣苗城西,故洛当城也。伏韬 《北征记》曰,济水又与清河合流
即今安徽五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安淮乡。清末改为安淮集。
在今安徽潜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潜山县: 拨蒿坂 “在县西二十里”。
在今甘肃临夏市东南十五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会昌四年(844),“吐蕃论恐热之将岌藏丰赞恶恐热残忍,降于尚婢婢。恐热发兵击婢婢于鄯州,婢婢分兵为五道拒之。恐热退保东谷”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