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犹江
旧名益浆水。亦名县前水。即今江西上犹县南上犹江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上犹江“旧名益浆水。源出湖南桂阳县,东流径崇义县北,又东经上犹县南,亦名县前水。又东至南康县东北界会章江”。
又称犹水。章水支流。在江西省南部。因流经江西上犹县,故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犹水……经大犹山,因名。”源出湘、赣边境的湖南省汝城县诸广山,东流经江西省崇义县、上犹县,到南康市凤岗附近入章水。湖南境内称集龙江,在江西崇义县称麟潭江。长220千米,流域面积4650平方千米。建有陡水水库及水电站。
旧名益浆水。亦名县前水。即今江西上犹县南上犹江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上犹江“旧名益浆水。源出湖南桂阳县,东流径崇义县北,又东经上犹县南,亦名县前水。又东至南康县东北界会章江”。
又称犹水。章水支流。在江西省南部。因流经江西上犹县,故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犹水……经大犹山,因名。”源出湘、赣边境的湖南省汝城县诸广山,东流经江西省崇义县、上犹县,到南康市凤岗附近入章水。湖南境内称集龙江,在江西崇义县称麟潭江。长220千米,流域面积4650平方千米。建有陡水水库及水电站。
金作活剌浑水。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西呼兰河。明 《寰宇通志》 卷116: 忽剌温江 “源出北山,南流入松花江”。古水名。即今黑龙江省松花江支流呼兰河。
在今北京市怀柔县北十里红螺镇北。建于东晋永和四年(348)。原名大明寺。明正统年间改名护国资福寺。俗称红螺寺。主要建筑为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禅堂以及由东西四座配殿和诵经房组成的中院。历代为佛教圣地
又名甲城。在今江苏句容县南。《南史·周弘让传》:南朝梁承圣二年(553),周弘让“为仁威将军,城句容以居之,命曰仁盛垒”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20:仁威垒,“故老相传达溪将军屯兵于此。或云弃甲,因名甲城
即今四川汉源县西北宜东乡。《清一统志·雅州府二》: 泥头驿 “在清溪县西北”。为入藏要道。清设泥头铺汛,有外委把总驻防。
①东魏天平初置,属林虑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林州市东南临淇镇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复置,属岩州。大业初属魏郡。隋末废。②蒙古宪宗五年 (1255) 置,为淇州治。治所在鹿台乡 (即今河南淇县)。
西藏古代族部名。为东女国、西女国之简称。(1)东女国之简称。《隋书·裴矩传》:“其三道诸国,亦各自有路,南北交通,其东:女国,南:婆罗门国等,并随其所往,诸处得达。”东女国地在今西藏昌都地区东北部及四
一名苑川城。东晋太元十年 (385),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筑,为都城。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夏官营上堡子城。《晋书·乞状国仁载记》: “筑勇士城以居之。” 即此。
①即今山西大同县东北十七里阁老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4大同府: 栲栳山 “景泰初,敌寇大同,镇帅郭登帅兵饵之,行七十里,至水头。……追四十里,至栲栳山,尽夺所掠而还”。②在今安徽灵璧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
又名杜松。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三十五里涂松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太仓州: 涂松镇 “镇有涂松冈,因名。《志》 云: 镇西达沙头,东连龙市,东北为横泾及甘草泾。东南为七鸦浦及茜泾,盖水陆交会处也。自唐以来
即青海子。今云南祥云县东南青海湖。《清一统志 · 大理府》: 青龙海子 “在云南县东南十里。其地有金龙山,水出其下,一名青海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