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门山
①即天门山。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。《乾道四明图经》卷6象山县:东门山“即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所谓天门山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象山县:东门山“其状若门,下有横石如阙”。
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庐陵县:东门山“在府东南百里。宋景定中,邹凤集众保此, 树栅架梁, 以拒蒙古, 乡人依以免患”。
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东门山在“卫东南二百余里。旧有关在山之东,名东门关。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”。
①即天门山。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。《乾道四明图经》卷6象山县:东门山“即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所谓天门山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象山县:东门山“其状若门,下有横石如阙”。
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庐陵县:东门山“在府东南百里。宋景定中,邹凤集众保此, 树栅架梁, 以拒蒙古, 乡人依以免患”。
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东门山在“卫东南二百余里。旧有关在山之东,名东门关。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”。
在今福建长泰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长泰县:石高寨“在县东十里。宋置。昔人尝保此以避贼”。
旧名小坎场。即今四川永川市东北隆济乡。清乾隆《永川县志》卷2:小坎场“在县东三十里”。1912年后改为隆济场。
在今湖南攸县东六十里。光绪 《湖南通志》 卷15引《旧志》: “汉、晋间有葛、苏二仙,跨紫麟入山。旧名麒麟峰,亦名紫麟峰。宋赵永言《紫麟峰》 诗: 千仞奇峰薄上清,葛洪于此尚留名。”
在今陕西泾阳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十年(385),“(前)秦王(苻)坚与西燕主(慕容)冲战于仇班渠,大破之”,即此。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十年(385年),“秦王苻坚与西燕主
亦名皇华洲。在今四川忠县东二十里皇华村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,江浦也。” 清陶澍 《蜀輶日记》: “自忠州东下五十里有黄华洲,一曰皇华城,在大江中,周遭十余里,四面悬绝。汉临江县治
即今安徽休宁县西岩前镇。清道光 《休宁县志》 乡村图: 城西有岩脚。
即今浙江兰溪市东北香溪镇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》 “平渡镇” 条下: “又香溪镇,在县北三十里。元置灵泉乡巡司。”(1)古镇名。在今浙江省兰溪市北。元于此置巡检司,明设税课局。(2)今镇名。在浙江省兰溪
在今贵州黎平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8黎平府:八舟山“在八舟长官司南。上有石如人,名仙人岩”。
①即今陕西神木县西南一百里高家堡镇。《清一统志·榆林府二》: 高家堡 “地名飞鸦川。明正统四年巡抚陈镒建,成化中增修。城在平川,周三里有奇,边垣长四十二里,今有都司驻守”。1948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神
亦名滏水。古漳河支流。宋元以后,漳河南徙,滏阳河成为滏水主流。《清一统志 · 广平府一》: 滏阳河,“ 《旧志》: 滏有二源: 一出神麇山黑龙洞口; 一出武安鼓山南岩下。合流径磁州南关旧城东南,至临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