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山
在今甘肃靖远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靖虏卫:乌兰山“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。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”。
又称城南山。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。树木苍郁,绿云拥黛,昔为“靖远八景”之一,名曰“乌兰耸翠”。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,规模宏伟,有三教洞、法王洞、土地庙、慈云庵、水帘洞、王母宫和祖师殿等。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,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。殿建在砖砌高台上,高9米多,面阔3间,同东西牌楼、钟楼、厢房等错落有致,组成庙院。殿内造像已毁,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,碑文略可辨识。
在今甘肃靖远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靖虏卫:乌兰山“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。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”。
又称城南山。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。树木苍郁,绿云拥黛,昔为“靖远八景”之一,名曰“乌兰耸翠”。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,规模宏伟,有三教洞、法王洞、土地庙、慈云庵、水帘洞、王母宫和祖师殿等。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,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。殿建在砖砌高台上,高9米多,面阔3间,同东西牌楼、钟楼、厢房等错落有致,组成庙院。殿内造像已毁,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,碑文略可辨识。
在今安徽砀山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市利寨“在砀山县西北三十五里。旧为河滨冲要,有主簿驻此”。
唐置,在今新疆乌苏县附近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北庭大都护府: “渡黑水,七十里有黑水守捉。”唐置,治所约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境内。后废。
1935年析贵德、同仁二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今青海玛心县东北拉加寺。取同仁、贵德各一字为名。为河南蒙古四旗贸易中心,果洛克番族购粮之孔道,海南番族往来要地。1951年设置同德藏族自治区。1953年复
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上。清同治《河南通志》卷7:“即达摩面壁九年处。面壁石见存。”
在今广东广州市文明路13号及 13号之 1 (现246号及248号)。1924年12月,胡志明从莫斯科来到广州,团结流亡于中国的越南革命者,领导越南革命运动。次年成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 (越南劳动党前
即今山东长岛县东北、大竹岛西北十里小竹岛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竹岛“在蓬莱县东北。小竹岛在长山岛东,大竹岛在小竹岛东”。
①地区名。指长江上、中游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大业十四年(618),隋炀帝在江都,将士思归劫之,“帝曰:‘朕方欲归,正为上江米船未至。’”胡注:夏口以上为上江。②水名。指太湖尾闾之一东江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
即汉文帝窦后父冢。在今河北武邑县东南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 “窦皇后亲蚤卒,葬观津。”《索隐》: “按: 挚虞注 《决录》 云 ‘窦太后父少遭秦乱,隐身渔钓,坠泉而死。景帝立,太后遣使者填父所坠渊,起
①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 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济东曰徐州。” 海指今黄海,岱即泰山,淮即淮水,济东即古济水以东。②邑名。(1) 一作平舒。战国齐地,即今河北大城县。《史
即今湖北通山县东四十里富有乡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通山县东有富有桥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