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木伦河
①即古东陵川水、紫河。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之浑河。《清一统志·归化城六厅》:紫河“在和林格尔地。蒙古名五蓝木伦”。上游有二水:北为凉城县之宁远水;南为山西右玉县之兔毛河,二水在杀虎口外,和林格尔县东南合流,西流至清水河县西纳清水河,西流注入黄河。
②在今青海北境。即大通河之上源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青海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:“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,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。”东南流至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城后为大通河。
即“沱沱河(1)”。
①即古东陵川水、紫河。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之浑河。《清一统志·归化城六厅》:紫河“在和林格尔地。蒙古名五蓝木伦”。上游有二水:北为凉城县之宁远水;南为山西右玉县之兔毛河,二水在杀虎口外,和林格尔县东南合流,西流至清水河县西纳清水河,西流注入黄河。
②在今青海北境。即大通河之上源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青海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:“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,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。”东南流至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城后为大通河。
即“沱沱河(1)”。
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沂州 “艾山” 条下: 炉山 “旧产金”。
即六里堰市。今浙江海盐县西南六里乡。
西汉元狩二年 (前121) 置,为武威郡治。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40姑臧县:“因姑臧山为名。亦言故匈奴盖臧城,后人音讹为‘姑臧’ 焉。” 三国魏黄初中移凉州治此。十六国时,为前凉、后凉、
即今河北临漳县南四十里柳园镇。明正德《临漳县志》 卷2有柳园集。
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六十八里上庄附近。唐显庆三年(658)建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寿安县:“西二十九里有连昌宫。”元微之有连昌宫词。
在今云南弥勒县西南一百十二里巡检司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清置捏诏关。
汉、唐时长安渭水上建桥梁,有三: (1) 中渭桥。本秦所造横桥,为通渭水南北离宫而造。西汉初称渭桥或石柱桥,又名横门桥。武帝后增建东、西二桥,始有中渭桥之称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6: “渭桥,秦始皇造。渭
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兴化路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莆田县(今福建莆田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、仙游等市县地。1913年废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兴化路置,治所、辖境同兴化路。属福建省。1913年废
即今江西会昌县南筠门岭镇。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筠岭县治此。
西魏废帝二年 (553) 改南安郡置,为始州治。治所在普安县 (今四川剑阁县)。隋开皇三年(583) 废。大业三年 (607) 改始州复置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梓潼、剑阁二县及江油市东北地。唐武德元年(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