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岫山
在今浙江诸暨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诸暨县:五岫山“在县东六十里。峰峦秀出者五,与会稽云门相连”。
在今浙江诸暨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诸暨县:五岫山“在县东六十里。峰峦秀出者五,与会稽云门相连”。
1941年改和靖设治局置,属焉耆专区。治所在和通苏木 (今新疆和静县)。1959年改为和静县。旧县名。1939年由和通县改名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驻地和静镇。1965年更名和静县。
在今福建福安市西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福宁府》:仙境山“峰峦峭拔,怪石嵯峨,岩洞宽豁,有石门天成,为神仙窟宅”。
北宋初置盐监,属通州。在今江苏南通市南三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30利丰监:“管八场:西亭、利丰、永兴、丰利、石港、利和、金沙、余庆。”《宋史·食货志四》:“通州利丰监(岁鬻盐)四十八万九千余石。”北宋置,
又名喇木契、巴汉招寺。即今西藏拉萨市中心小昭寺,南距大昭寺半里许。相传为公元7世纪中时,由文成公主督饬藏、汉工匠建造。原建筑与内地寺庙相同,后几经焚毁修建,已面目全非。因公主悲思唐朝,故庙门东向。寺中
北魏时建。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东山巅。为唐代龙门十寺之一。唐白居易有 《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》 诗。明嘉靖三十九年 (1560),僧人道连迁于今伊川县草店村西北山麓下。1944年洛阳沦陷时,因日军
北宋熙宁二年(1069)废云梦县置,属安陆县。即今湖北云梦县。元祐初复置为县。
在今山东济南城南五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2济南府:石固寨山“下有渴马崖,南有瓢峰、凤凰山,西有丁公岭,东有虎山,上有修真观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历城县:“昔人置寨于此,因名。”
在今河北怀来县西北二十五里新保安镇。明景泰初于此设保安卫,清康熙中怀来路参将驻此。1948年12月在此歼灭国民党35军,为北平(今北京市) 和平解放起了重要作用。
清初改阳和、高山二卫置,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。雍正三年(1725)改为阳高县。清顺治三年(1646年)阳和卫与高山卫合并后置,治今山西省阳高县。雍正三年(1725年)省卫,改置为阳高县。
即今河北霸州市东五十四里堂二里镇。明嘉靖 《霸州志·舆地志》 里屯: “堂二里在城东北七十三里宣文乡第二图。” 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6霸州图: 东有堂二铺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