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仙游寺

仙游寺

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三十五里马召乡黑水河畔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隋文帝杨坚在此建仙游宫避暑。仁寿元年(601)命大兴善寺释童真和尚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, 改名仙游寺。唐咸通年间改为三寺,一寺早毁,今存二寺,分隔在黑水南北两岸。南岸为仙游寺,通称南寺。现存正殿五间,前后有大小古塔四座,最大者名法王塔,为七层方形砖塔。北岸为中兴寺,通称北寺。1998年因修西安市引水工程对法王塔进行拆迁,在塔身天宫出土了石棺、鎏金铜棺、葫芦形琉璃瓶和三枚舍利子;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、黑釉瓷熏炉、鎏金铜棺、直颈琉璃瓶和十枚仁寿舍利子等珍贵文物。


在陕西省周至县城南15千米马召镇黑水河畔。寺院三面青山环抱,一面碧水环绕,风景清幽,磊落天然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隋文帝杨坚在此建仙游宫避暑。仁寿元年(601年)十月,命大兴善寺释童真和尚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,改名仙游寺。唐大中年间改为三寺,黑河南岸为仙游寺,又称南寺;北岸为中兴寺,又称北寺;另一寺在宋代已毁。寺在唐、宋两代最为鼎盛。明天顺六年(1462年),由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,复修扩建,改名普缘禅寺。清康熙二年(1663年)、乾隆和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初年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。现存清代大雄宝殿一座,面阔5间;东西厢房20间;隋代法王塔和明清时期和尚墓塔4座;明天顺六年所铸大铁钟一口。法王塔为四方形七层密檐式砖塔,高27.78米。1998年8—10月,因修西安市引水工程对法王塔进行拆迁。在塔身天宫内发现了石棺、鸿雁衔瑞草纹鎏金铜棺、葫芦形琉璃瓶和3枚舍利子;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、黑釉瓷熏炉、鎏金铜棺、直颈琉璃瓶和10枚仁寿舍利子等珍贵文物。南、北寺之间有黑水潭,又名五龙潭,水深不可涉,唐代诗人岑参有“石潭积黛色,每岁投金龙”诗句。唐、宋两代文人学士如卢纶、吴道子、王勃、白居易、陈鸿、王质夫、岑参、李商隐、苏轼、苏辙等均到此游览,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唐元和元年(806年),诗人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,在此写下了文情并茂的不朽诗篇《长恨歌》。北宋嘉祐七年(1062年)苏轼任凤翔通判时曾两次游仙游寺,寺内现存有苏轼写的“客远红尘丛中,到此俗缘尽了;堂开白云窝里,从兹觉岸齐登”对联一副。法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龙番长官司

    明洪武五年(1372)改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置,属贵州卫。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三都镇。正统三年(1438)改属贵州宣慰司。万历间属定番州。清以后废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改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置,治今

  • 殊像寺

    ①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,东邻普陀宗乘之庙。清乾隆三十九年 (1774) 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。据 《高宗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》 碑文载: 乾隆二十六年,皇太后七十寿辰,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

  • 散花滩

   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81寿昌军: 散花滩 “在武昌西北。欧阳修 《集古录》 谓其地为吴王散花滩”。

  • 恩平县

    唐至德二年 (757) 改齐安县置,为恩平郡治。治所在今广东恩平市北二十里。明郭子章《郡县释名》 广东卷: 恩平县 “县南一里有恩平江,源出平城山,东流至南门,俗呼南门河水,东流至新会蚬冈入 于海。县

  • 益将镇

    即今湖南汝城县东三十五里益将乡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纳远川

    即伊克托苏图河。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西都斯图河。为黄河支流。

  • 应昌县

    元置,为应昌府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湖西南四里。后为应昌路治。《元史·顺帝纪》:元末,“帝驻于应昌府。又一年,四月丙戌,帝因痢疾殂于应昌”。明初废。古县名。蒙古至元七年(1270年)置

  • 黄泽市

    即王泽市。今浙江嵊县东黄泽镇。清道光《嵊县志》 称: 《旧志》 作黄泽。

  • 集英殿

    北宋东京 (今河南开封市) 宫殿名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 “旧名广政,开宝三年曰大明,淳化间曰含光,大中祥符八年名会庆,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。”殿在皇仪殿西,为宴殿。《东京梦华录》 卷1称: “御宴及试举

  • 静蕃县

    唐置,为玄州羁縻州治所。侨治范阳县之鲁泊村 (今河北涿州市境内)。后废。唐贞观二十年(646年)置,治范阳县鲁泊村(今河北涿州市境)。属玄州。五代晋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