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八面山

八面山

①在今湖南资兴市东北,接桂东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兴宁县:八面山“峭险壁立,延袤二百余里,登之可见郴、衡、吉、赣诸郡。又山中有上洞、中洞及雷家洞, 皆深险,素为贼窟。嘉靖末,‘瑶贼’黄积珠等据险肆掠,寻就擒。隆庆二年, ‘瑶贼’谢福通复猖獗于此,官军讨平之,因置堡戍于此”。

②在今湖南龙山县西南一百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永顺州》:八面山“横亘百里,接四川酉阳州界”。

③在今江西井冈山市(茨坪)西北、湘赣交界处。海拔1800余米。为井冈山最高哨口,是通往湖南酃县(今炎陵县)的要隘。为五大哨口之一。南通大井,东通上井,十分险要。1928年10月设哨。现哨口遗址保存完好。

④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黔江县:八面山在“县西二里。山分八面。上有池,周回百顷,四时不竭”。

⑤在今四川洪雅县南。明嘉靖《洪雅县志》卷1:八面山“在县南,与峨眉山对峙,广长数十里。山有八面,视之如一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洪雅县“九胜山”条下:“八面山在县南三十里。峰峦高峻,黛色参差,八面如一,因名。”


(1)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西北,湘、赣二省交界处。海拔1800多米。为井冈山最高哨口,气势雄伟,是通往湖南炎陵县的要隘,为五大哨口之一。山上有小路两条,南通大井,东通上井,哨口设在两路交叉地。通往山下有一陡峭小路,十分险要。1928年10月设哨,现哨口遗址保存完好。当年红军构筑的石块胸墙和土木工事清晰可见。 (2)在湖南省资兴、桂东两市县境。为罗霄山脉分支之一,由石英砂岩等多种岩石构成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北连万洋山,南接骑田岭,东邻诸广山。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,同名主峰(2042米)在资兴市东。植被茂密,多灌木丛,动植物资源丰富。盛产药材。山峭险壁立,延袤100千米。明嘉靖末,瑶人黄积珠等据险反抗官军。隆庆二年(1568年),瑶人谢福通起事于此。官军镇压后,置堡戍守。抗日战争时期为湘粤赣游击队活动中心之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麓山

    在今陕西兴平市北。《清一统志 ·西安府一》: 黄麓山 “在兴平县北一里。亦名黄山,即始平西原也”。

  • 汾河

    源出今河南商水县西,东南流经项城县南,至沈丘县南入濄河(今泉河)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陈州府淮宁县:“汾河自商水流入县西南,又东入项城。”汾河为今泉河上源之一。古称汾水。黄河第二大支流。在山西省中部。《

  • 外车埕

    在今台湾南投县东南车埕村南。台湾铁路集集线终点站在此。

  • 犀浦铺

    即今四川郫县东南犀浦镇。清嘉庆 《四川通志》 卷89郫县: 犀浦铺 “在县东二十里”。

  • 麻尔江

    即麻江宗。今西藏尼木县北麻江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 卷12作 “麻尔江”。

  • 桥州

    ①唐贞观六年 (632) 以处降羌置,为羁縻州,属松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境。后废。②唐贞观六年 (632) 置,为羁縻州,属安定州都督府。当在今甘肃庆阳地区。后废。唐贞观六年(632年)以

  • 琅邪国

    东汉建初五年 (80) 改琅邪郡置,治所在开阳县 (今山东临沂市北十五里)。东晋后复为郡。东汉建初五年(80年)以琅邪郡改置,治开阳县(今山东临沂市北)。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沂山及诸城、胶南以南,沂水、

  • 东朝阳县

    东汉改朝阳县置,属济南国。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七十二里码头乡。以南阳郡有朝阳,故此称东朝阳。西晋属乐安国。南朝宋复改朝阳县。古县名。东汉永平年间以朝阳县改名,治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北甜水村。因南阳郡有朝

  • 二祖镇

    北宋置,属滏阳县。在今河北磁县东北。

  • 罗文渠

    在今陕西华县东南十五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郑县: “东南十五里有罗文渠,引小敷谷水,支分溉田,皆开元四年诏陕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,又立堤以捍水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