剡溪
即曹娥江之上游。《元和志》 卷26越州剡县: 剡溪 “出县西南,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96越州剡县: 剡溪 “在县南一百五十步……即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所也,亦名戴溪”。因水质宜制纸,以产藤纸、竹纸著名。该溪在北宋以前在剡县境内,故称 “剡纸”。南朝梁元帝《咏纸》 诗称其 “皎白犹霜雪,方正若布棋”。唐皮日休 《二游》 诗: “宣毫利若风,剡纸光于月。”
即曹娥江之上游。《元和志》 卷26越州剡县: 剡溪 “出县西南,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96越州剡县: 剡溪 “在县南一百五十步……即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所也,亦名戴溪”。因水质宜制纸,以产藤纸、竹纸著名。该溪在北宋以前在剡县境内,故称 “剡纸”。南朝梁元帝《咏纸》 诗称其 “皎白犹霜雪,方正若布棋”。唐皮日休 《二游》 诗: “宣毫利若风,剡纸光于月。”
在今福建泉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晋江县:石笋桥“在府西临漳门外,跨笋江上。宋皇祐初,创浮桥,名履坦。嘉祐间重修,改曰济民。元丰初修饰,曰通济。绍兴间,改作石桥。庆元中,又造二小石桥相续,以达临漳门
唐天宝元年(742)改巩州置,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罗渡苗族乡(罗星渡场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珙县南部地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巩州。唐天宝初改巩州置,治今四川省珙县南罗星渡。属戎州。乾元初复改为巩州。
一名三舍堡。明置,属松潘卫。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一百十七里黄龙乡(三舍驿)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卷31《边防记》:“三舍者,去(松潘)卫城九十里而遥也,为小河适中地,有把守指挥一员,管辖上至望山,下至四
南朝梁改北随安左郡置,治所在顺义县(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)。西魏改为南阳郡。
唐武德六年 (623) 改林州置,治所在常林县 (今广西桂平市西南下湾镇)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常林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绣州。辖境相当今广西桂平市、平南县南部地。北宋开宝六年 (973
即今广西宾阳县治宾州镇。明万历《宾州志》卷3:芦墟在“城南八里”。1950年宾阳县迁治于此。
清康熙三年(1664)郑成功之子郑经改东都为东宁,治所即今台湾省台南市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)郑克塽降清,废。见“东都(8)”。
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9安阳县:尾尖寨“地当冲要,径路险隘,昔因置寨于此,以扼相、魏之郊。明朝建文三年燕兵占大名,南军据尾尖寨,梗燕饷道。燕遣兵从间道击破之”。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北。地当
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长江滨之复兴镇。明、清小孤山巡司于此。
三国魏置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魏晋洛阳故城中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明帝纪》: 青龙四年 (236),“夏四月,置崇文观,征善属文者以充之”。三国魏青龙四年(236年)置,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魏、晋洛阳故城北。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