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匡山

匡山

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。《明史·章溢传》:“退隐匡山”,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龙泉县:匡山在“县西南百二十里,匡水出焉……宋濂云: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,状如箕筐,因号匡山”。

②又名庐山。在今江西北部,耸立于鄱阳湖、长江之滨。《南史·刘慧斐传》:“慧斐尝还都,途经寻阳,游于匡山,遇处士张孝秀,相得甚欢,遂有终焉之志。”

③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北十二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历城县有匡山。元于钦《齐乘》卷1:奎山“又北有匡山,世传太白读书于此”。

④亦作康山。有大、小匡(康)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大康镇西北。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5:“彰明,绵州之属邑,有大、小匡山,(李)白读书于大匡山,有读书堂尚存。”杜甫《不见》诗云:“匡山读书处,头白好归来”。指此。


(1)又称大匡山。在四川省江油市区西北,东临清漪江。山石方似筐形,故名。山体由石灰岩、砂页岩等构成。最高点海拔 1238 米。山上气候温润,林木多松、杉、古柏。山峦清秀,沟谷深切,风景绮丽。东南麓有佛爷洞,深约6千米,高8米,有大小支洞数十个,钟乳石遍布,内有石刻造像一尊,高3米。上有匡山书院、饲鹤寺、大明寺等遗址。唐李白少年时曾在此读书。还有龙玉井。为市游览地。东侧有公路经过。(2)江西省庐山的别称。相传为周初匡俗学道“成仙”处,故称“神仙之庐”或庐山。因“成仙”者姓匡,又称匡山。一说,匡俗之父曾辅佐刘邦定天下,匡俗以荫受封,号越庐君。越庐君在此学道,故称匡山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沃日土司

    清顺治十五年(1658)置,即今四川小金县东沃日河南岸沃日乡(官寨)。喇嘛巴碧太归附时,颂给沃日贯顶净慈妙智国师印信,故称沃日土司。《清史稿·土司传》:乾隆十四年(1749)讨金川,傅恒奏“马良柱转战

  • 胪滨县

    1913年改胪滨府置,属黑龙江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满洲里市。1934年日占期间改设满洲里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胪滨府裁府改县,治满洲里(今内蒙古满洲里市)。1942年撤销,改置满洲里市。

  • 紫溪镇

    即今江西铅山县南紫溪乡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二》: 紫溪镇 “在铅山县 (治今永平镇) 南四十里。路通瓯、闽,居民辏集。宋时置驿,今久废”。

  • 邓通城

    在今四川荥经县北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7雅州:邓通城“在荣经县东三十里。文帝尝赐通严道铜山铸钱。又有饿死坑,亦通饿死之地也。李石诗曰:多少金钱满天下,不知更有邓通城”。

  • 子庄关

    即紫荆关。在今河北易县西八十里紫荆关镇。《水经·易水注》:子庄溪水“北出子庄关”。即此。

  • 小衢山

    即今浙江岱山县东北小衢山岛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嘉兴府海盐县:衢山“在县东南海中。亦曰大衢山,其相望者曰小衢山”。

  • ①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北。《春秋》: 隐公九年 (前714),“夏,城郎”。又庄公十年(前684),“夏六月,齐师、宋师次于郎”。即此。清江永 《春秋地理考实》 谓隐九年所城之郎为 “鲁近郊之

  • 古州蛮夷长官司

    明洪武三年(1370)改古州八万洞长官司置,属湖广辰州卫。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西北罗里乡。寻改属靖州卫。后废。永乐元年(1403)复置,属贵州卫。后改属黎州府。清雍正七年(1729)改置古州厅。

  • 道墟市

    即今浙江上虞市西北二十二里道墟镇。清乾隆 《绍兴府志》 卷7 《市》 引 《万历志》: 道墟市“在府城东七十里”。

  • 略阳县

    ①东汉改略阳道置,属天水郡。治所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陇城乡。西晋属略阳郡。东晋废。西魏改陇城县复置,为略阳郡治。治所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陇城乡。隋开皇二年 (582) 改名河阳县。②南朝宋侨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