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十方普觉寺

十方普觉寺

俗称卧佛寺。在今北京市西北西山支脉寿安山南麓。建于唐贞观年间,初名兜率寺。元延祐七年(1320)扩建,改名昭孝寺,后亦称洪庆寺。明宣德、正统年间重修,改称寿安寺。崇祯年间又改名永安寺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)改今名。初,寺内后殿置檀香巨卧佛一尊,元至治元年(1321)铸造一尊大铜卧佛像,长5米余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01引《世宗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》:“此七宝床上古佛,现前丈六金身,盖覆大地,占断三际,不往不来,岂非一佛卧游十方普觉欤?因名之曰十方普觉寺。”


俗称卧佛寺。在北京市海淀区寿安山南麓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称兜率寺。元、明均曾重修,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重修后改今名。坐北朝南,由三组平列院落组成,主要有天王殿、三世佛殿、卧佛殿、藏经楼等,两侧围以廊庑配殿。卧佛殿内有长5米多、重54吨的铜卧佛1尊,元至治元年(1321年)铸造。卧佛右手支颐,左臂直伸,造型浑朴精致。背后和两侧环立12尊弟子泥塑像,再现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。体现了元代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成山

    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二十八年(前219),始皇东巡,“乃并勃海以东,过黄、腄,穷成山”。又,三十七年(前210),“自琅邪北至荣成山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齐州八神,“七曰日主,

  • 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

    简称陕西四川行省。蒙古中统三年 (1262) 置,治所在京兆府 (今陕西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、四川、宁夏南部、甘肃东南部、青海东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。元至元二十三年 (1286) 分为陕西等处行中书

  • 婆日县

    唐贞观元年 (627) 析威远县置,属荣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威远县西北五十里。八年 (634) 废入威远县。

  • 蚂蜒河

    亦名烧锅甸子。即今黑龙江省延寿县 (延寿镇)。因濒蚂蜒河得名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卷25: 宾州厅 “分防巡检署在玛蜒河,亦曰烧锅甸子。光绪六年建”。光绪二十八年 (1902) 置长寿县。

  • 王兰镇

    即今河北丰南市西南三十里王兰庄镇。清《畿辅舆地全图》丰润县:王兰庄镇在“县南六十里”。

  • 龙城镇

    北宋置,属渠江县。即今四川广安县东北九十里白市镇。(1)在安徽省萧县中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96平方千米。人口1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龙城,人口6.6万。1949年设龙城镇,1958年成立虚实公社,

  • 亦文山卫

    明永乐五年(1407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姆贡河北九文山一带。后废。

  • 东关

    ①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东关镇西北,裕溪河东岸濡须山上。三国吴诸葛恪筑,隔濡须水与七宝山上的西关相对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齐王芳传》:嘉平四年(252),征南大将军王昶等征吴,“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,大破

  • 老虎关

    在今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安庄卫:老虎关“在卫东二十五里”。

  • 沈家窝堡

    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东北沈家镇。民国《呼兰县志》卷1:沈家窝集“(距府)六十里”。1928年建成之呼海铁路经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