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嵌社
即今台湾省桃园县北芦竹乡 (南崁)。清康熙间蒋毓英 《台湾府志》 卷1: 南嵌社 “离府治九百二十里”。
即今台湾省桃园县北芦竹乡 (南崁)。清康熙间蒋毓英 《台湾府志》 卷1: 南嵌社 “离府治九百二十里”。
在今山西垣曲县东约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垣曲县:三锥山“三峰如锥,旧产铜”。
即古之谷水。在今河南罗山县东, 为罗山、光山二县界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罗山县:“竹竿河在县东三十里。源出掘山, 北流入淮。”淮河支流。在河南省东南部及湖北省北部。因上游常有成排竹竿顺水而下,故名。源
西汉置,属江夏郡。治所即今湖北京山县。后徙治今湖北仙桃市西北。西晋属竟陵郡。西魏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。治今湖北省京山县。属江夏郡。西魏废。
明成化十二年 (1476) 置,驻郧阳府(治今湖北郧县)。辖汉中府、西安府商州、河南南阳府、湖广襄阳府和郧阳府、四川夔州府等地。万历二年 (1574) 加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职衔。清康熙六年 (16
唐贞观四年 (630) 置,属羁縻可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境。后废。
上游即今河北磁县滏阳河,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县西入漳水,北魏前改在古邺城 (今临漳县西南) 东入漳。左思 《魏都赋》 “北临漳滏”,即此。元、明后改流成为今滏阳河。古水名。上游即今河北省磁县滏阳河,
在今四川金川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懋功屯务厅》:当噶山“在绥靖屯东南二百六十里。横亘二十里余里。常有云雾蒙之”。《清史稿·四川土司传》:乾隆三十七年(1772),讨大小金川,“温福由功噶入,阿桂由当噶入
在今山西忻州市北四十五里,与原平县接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忻州: 猫儿寨“在州北忻水东,亦曰猫寨,元时戍守处也。明朝正统末,北寇深入,官军拒守于寨口,寇不能陷”。
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: “ 《孝经援神契》 云: ‘舜生于姚墟。’”《水经·瓠子河注》: “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,孤立峻 上,亭亭杰峙,谓之历山。山北有小阜,
古地区名。三国吴韦昭著有《三吴郡国志》,其书久佚,所指“三吴”不详。其后说法不一: 《水经注》以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三郡为三吴,相当今江苏太湖以东、以南和浙江绍兴、宁波一带;唐杜佑《通典》、《元和志》以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