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博爱县

博爱县

1927年析沁阳县置,属河南省。治所在清化镇 (今河南博爱县)。


在河南省西北部,北接山西省。属焦作市。面积488平方千米。人口42.2万。辖7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清化镇。1929年冯玉祥主豫时,划沁阳县丹河以东、沁河以北地置博爱县,依据孙中山先生制定的建国大纲“自由、平等、民权、博爱”命名。1938年改名清化县,属晋冀鲁豫边区。1943年称沁博县。1945年后复称博爱县。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,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。1960年并入焦作市,1961年复置博爱县,属新乡专区。1969年属新乡地区,1983年改属焦作市。地处太行山区和山前平原区,地势北高南低。沁河流经南部边缘,丹河流经西部边缘,运粮河、勒马河、幸福河流经南部和中部,大沙河流经东部边缘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、生姜等,特产山药、地黄、牛膝、菊花“四大怀药”,盛产竹,以竹编著称。工业有机械制造、化肥、耐火材料、棉纺、玻璃等。焦柳铁路、新济、郑常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月山寺、孙真庙遗址、石佛滩摩崖造像、清真寺、李商隐墓、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上阳

    又名大阳。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区。春秋时为虢国都。《左传》:僖公五年(前655),“八月甲午,晋侯围上阳”。杜注:“上阳,虢国都。在弘农陕县东南。”古邑名。在今河南省陕县东李家窑村。西周、春秋曾为北虢都城

  • 马陵关

    一名马岭关。明置,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南四十五里马羚关村,与榆社县接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恩洽县

    南朝梁置,属清远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清新县西北。隋开皇十年 (590) 废。古县名。南朝梁置,治今广东省清远市西北,属清远郡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废。

  • 临易

    春秋燕都。在今河北雄县西北。《世本》: 燕“桓侯徙临易”。战国称易。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。春秋时曾为燕国都。《世本》:燕“桓侯徙临易”,即此。战国时又称易。

  • 罗定县

    1912年改罗定州置,后属广东粤海道。治所即今广东罗定市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1993年改设罗定市。旧县名。1912年降罗定州置,治今广东省罗定市罗城镇。1959年与郁南县合置罗南县,1961年恢复

  • 板江峒

    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明史·广西土司传》: 隆庆间,召诸瑶筑怀远城,“许犒不与,诸瑶遂合绳坡头,板江诸峒杀官吏反”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口西南。明隆庆间,诸瑶合绳坡头、板江诸峒

  • 代北节度

    唐中和三年(883)以雁门节度为代北节度,治代州(今山西代县)。领忻、代二州。北宋太平兴国中废。

  • 逢山

    ①即逢鹊山。在今河北内丘县西六十二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中丘县: “逢山,长谷渚水所出,东至张邑入浊。”②在今山东临朐县西二十五里。其山峭绝,惟一径可通,有泉出岩窦,甘洁异常。相传为殷诸侯逢伯陵之国。

  • 临濮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析雷泽县置,属郓州。治所即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濮州。金贞元二年 (1154)废为镇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析雷泽县置,

  • 高堤镇

    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四十里卫河东岸。《清一统志·彰德府二》: 高堤镇,“河南粮运皆经于此。为津途要隘”。即今河南省内黄县西高堤集。西临卫河。明、清时河南粮运皆经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