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龙峪
又名大拉子、大砬子。在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。清设分防经历于此。《清史稿· 地理志》 和龙县: “光绪十一年,吉韩通商,和龙峪与光霁峪西步江互市。二十八年,置分防经历,属延吉。”
又名大拉子、大砬子。在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。清设分防经历于此。《清史稿· 地理志》 和龙县: “光绪十一年,吉韩通商,和龙峪与光霁峪西步江互市。二十八年,置分防经历,属延吉。”
在今山西朔州市城内东街。创建于唐麟德二年 (665)。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,亦称林衙院。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。金天德二年 (1150) 题额“崇福禅寺”,清乾隆间改今名。现存山门及天王、弥陀、观音、地
唐开元前置羁縻州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境。一说在今康定县东北鱼通。北宋以后废。唐改叶川州置,治今四川省康定县境内。辖境约当今康定县一带。宋废。
又名马头山。在今河北易县北二十里马头。《水经·易水注》:濡水“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”。即此。
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)置,属山东都司。治所即今山东胶南市东北灵山卫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)裁。卫南三十里海中有灵山岛,与灵山卫遥遥相对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胶州:“灵山在城东南百二十里海中。《志》
①北宋置,属庐江县。即今安徽庐江县西北四十四里金牛镇。②北宋置,属武昌县。即今湖北大冶市西南七十里金牛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武昌县: 金牛镇 “在县南百二十里。其地有金牛堆,亦曰金
亦作关麓下。即今安徽夥县西南西武乡之官路下。道通祁门县。清道光 《夥县志》 卷2: 四都有官路下。
在今河北廊坊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安次县:卢王屯,“汉初贞绾屯军与刘贾夹攻燕者,绾寻封燕王,因名曰卢王屯”。
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北。战国魏于此置邺县。东汉末为冀州治。建安十八年(213)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。十六国后赵、冉魏、前燕均建都于此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“魏武封于邺,为北宫,宫有文昌殿。……其城东西
西汉置,属乐浪郡。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海州附近。东汉末属带方郡。西晋后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朝鲜黄海道海州附近。西晋后废。
即今山东胶南市西铁橛山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5莱州府: 铁橛山 “在胶州西南一百二十里。胶水源发于此。一名胶山”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7认为铁橛山非胶山,而是 《水经注》 中的拒艾山,亦即 《齐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