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四镇

四镇

①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四镇五岳崩”,将四镇与五岳并举。郑玄注曰:“四镇,山之重大者,谓扬州之会稽(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)、青州之沂山(在今山东临朐县南)、幽州之医无闾(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)、冀州之霍山(在今山西霍州市东)。”

②即河南四镇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神䴥三年(430)七月,“刘义隆将到彦之自清水入河,溯流西行。帝以河南兵少,诏摄四镇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七年(430)胡注:四镇即金墉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)、虎牢(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)、滑台(今滑县东旧滑城)、碻磝(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)。

③一名安西四镇。为安西都护府所辖的四个军事重镇。唐贞观二十二年(648)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《旧唐书·西戎·龟兹传》:“先是,太宗既破龟兹,移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国城(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),以郭孝恪为都护,兼统于阗(今新疆和田市)、疏勒(今新疆喀什市)、碎叶(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西南阿克·贝希姆废墟),谓之‘四镇。”’永徽初罢。显庆三年(658)复置。以焉耆镇(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东南四十里城子附近)取代碎叶镇。咸亨元年(670)罢四镇。调露元年(679)复置四镇。不久罢。长寿元年(692)复置,有碎叶镇,而无焉耆镇。开元七年(719)又以焉耆取代碎叶。贞元后废。


(1)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凡日月食,四镇五岳崩。”据郑玄注,四镇指一方之镇的大山,即扬州的会稽山(在今浙江)、青州的沂山(在今山东)、幽州的医巫闾山(在今辽宁)、冀州的霍山(在今山西)。(2)北魏河南四镇。《资治通鉴》:宋元嘉七年(430年)到彦之北伐,“魏主以河南四镇兵少,命诸军悉收众北渡”。胡三省注:四镇即金墉(洛阳城西北角)、虎牢(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)、滑台(今滑县东旧滑城)、碻磝(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)。(3)即“安西四镇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榔头集

    即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四里榔头乡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汉川县东南有榔头集。

  • 龙爪山

    即今四川达川市西龙爪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达州“凤凰山”条内:“州西北五里有龙爪山。园耸悬绝,如龙擎珠。”南宋末为抗击蒙元, 于此建龙爪城。《清一统志·绥定府一》:龙爪山“上有寨”。山上有明末清初建龙

  • 西周初封国,称为巴子国。春秋时,与楚、邓等国交往甚密,向川东发展。战国时,巴国亦称王。都江州(今四川重庆市)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“其地东至鱼复,西至僰道,北接汉中,南极黔、涪。”鱼复在今奉节

  • 赤岸镇

   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六年(623),“高开道掠赤岸镇及灵寿、九门、行唐三县而去”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2:定州唐县有赤岸镇。(1)古镇名。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。唐武德六年(623年),

  • 城口镇

    亦名无为镇。即今安徽无为县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无为州: “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。”在广东省仁化县北部、城口河上游,北邻湖南省。面积322平方千米。人口 9880。镇人民政府驻城口街,人口 1210。秦

  • 八道河子

    即今吉林龙井市东南德新乡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7珲春城:“正西迤南,距城二百一十里八道河子屯。”天图铁路经此。

  • 南溪镇

    即今四川云阳县北南溪镇。明嘉靖 《云阳县志》 卷上: 有南溪堡。民国 《云阳县志》 卷1: 南溪乡有南溪场。(1)在安徽省金寨县中西部、南溪北岸。面积205平方千米。人口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南溪,人口

  • 金凤山

    ①即福山。在今江苏常熟市北四十里,濒临长江。②在今福建漳平市北双洋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宁洋县: 金凤山在 “县治 (今双洋镇) 后。县之镇山也。圆峰特起,麓有平阳,结为县治”。③在今云南鹤庆县西

  • 孝昌城

    在今山东曹县西四十里。北魏侨置沛郡于此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沛郡:“兴和二年置,治孝昌城。”

  • 金寨县

    1947年改立煌县置,属安徽省。治所在金寨镇 (今金寨县南,1954年因建梅山水库淹没)。1955年迁治梅山镇。在安徽省西部,大别山北麓,西北接河南省,西南接湖北省。属六安市。面积 3814 平方千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