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涛堤
在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临桂县:“东南有回涛堤,以捍桂水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62临桂县:“回涛堤在城东南十五步桂江西岸,水自岭南流桂岭,去州二百余里,水势极高,每年三月至五月大水瀑涨,淹浸城池。唐贞元十四年刺史王拱筑,此堤长五百四十步,以捍水势,居民免垫溺之患。”
唐贞元十四年(798年)建,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漓江西岸。
在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临桂县:“东南有回涛堤,以捍桂水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62临桂县:“回涛堤在城东南十五步桂江西岸,水自岭南流桂岭,去州二百余里,水势极高,每年三月至五月大水瀑涨,淹浸城池。唐贞元十四年刺史王拱筑,此堤长五百四十步,以捍水势,居民免垫溺之患。”
唐贞元十四年(798年)建,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漓江西岸。
①即今湖南衡山县西北七十四里白果镇。1923年中共湘区党组织派刘东轩、谢怀德等到白果开展农民运动,成立“岳北农工会”,为湖南最早成立的农会组织。②即今湖南祁阳县南一百里白果市。1929年阳明县治所设此
1913年改宁灵厅置,属甘肃宁夏道。治所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金积镇。以金积山为名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37宁夏卫: “山多赫土,日照其色如金。”1928年属宁夏省。1960年撤销,部分地区与宁朔县及中宁县部
一名泜水。即今沙河。汝水支流。源出今河南鲁山县西,东流经叶县北,至舞阳县西北入汝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南阳郡鲁阳县: “鲁山,滍水所出,东北至定陵入汝。” 《水经·滍水》: “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
北宋置,属邕州左江道。在今广西靖西县南。元废。北宋置,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东南。
即今河南安阳县西三十里曲沟镇。清嘉庆《安阳县志》西乡图:有“曲沟村”。
古国名。真腊在公元670年前后,曾分为二国,北曰陆真腊,南曰水真腊,802年二国复合为一。《旧唐书·南蛮列传》:“水真腊国,其境东西南北约员八百里,东至奔陀浪州,西至堕罗钵底国,南至小海,北即陆真腊。
又称吴公坝。即古之白道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坝口子村。为通蒙古要路。
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六十里李庄镇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南溪县:“后周于废郡置南武戍。隋改为龙源戍。”
①即圜阳县。西汉置,属西河郡。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东南秃尾河北岸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圁水 “又东径圁阴县北,汉惠帝五年立……又东径圁阳县南,东流注于河”。东汉末废。②即西汉圜阳县。在今陕西神木县南秃尾河
明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蒙古国东部哈拉哈河。《明英宗实录》: 正统三年 (1438) 四月癸酉,“朵颜卫所属哈剌孩卫指挥捏可来等来朝”。后废。明正统年间置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南与蒙古国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