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壶头山

壶头山

①在今湖北崇阳县北二十五里。《元和志》卷27唐年县: 壶头山 “在县 (旧治) 东北六十里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12崇阳县: 壶头山 “在县东北,水路六十里。其山幽谷深邃,山下有溪穿入山中,名桃花洞水,入溪合流。山名壶头山,水名壶头滩。三里皆平石石脉,流水才通小舟。若水泛涨,即方可济行,行旅惮之”。

②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,沅水南。《后汉书·马援列传》: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(49),马援讨武陵蛮,“军次下隽,有两道可入,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,从充则塗夷而运远,帝初以为疑。及军至,耿舒欲从充道,援以为弃日费粮,不如进壶头,搤其喉咽,充贼自破。以事上之,帝从援策。三月,进营壶头”。注引 《武陵记》 曰: “壶头山边有石窟,即援所穿室也。” 《水经·沅水注》 亦载: “夷山东接壶头山,山高一百里,广圆三百里。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仃军处。”

③亦名大插旗山。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二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120彭水县: 壶头山 “山形似壶。马援曾战于此”。


古山名。在今湖南省沅陵县东北沅江沿岸,接桃源县界。山高水险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东汉建武二十五年(49年),“进营壶头”,武溪蛮“乘高守隘,水疾,船不得上。会暑甚,士卒多疫死,援亦中病遂困。乃穿岸为室,以避炎气……会援病卒”。同传注引《武陵记》:“此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,神仙多所游集,因名壶头山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株萍铁路

    由今湖南株洲市至江西萍乡市。全长83公里。为萍乡煤矿运煤而筑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 动工,因受义和团影响,曾停工10月。二十九年 (1903) 修通萍乡至醴陵段。三十一年 (1905)全线竣工。

  • 打隆宗

    一名达隆宗。即今西藏浪卡子县东南打隆。藏语意为虎乡。1960年改设打隆县。1964年撤销,并入浪卡子县。

  • 松原县

    西晋置,属九真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西南。《水经· 温水注》: “ 《晋书地道记》曰: 九真郡有松原县。《林邑记》 曰: 松原以西,鸟兽驯良,不知畏弓。寡妇孤居散发至老。” 南朝梁、陈间废。古县

  • 梅赖堡

    北宋政和五年 (1115) 置,属长宁军。在今四川长宁县南。不久改为石笋堡。

  • 海虞县

    西晋太康四年 (283) 置,属吴郡。治所即今江苏常熟市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废入常熟县。古县名。西晋太康四年(283年)分吴县置,即今江苏省常熟市,属吴郡。隋平陈废入常熟县。

  • 茹拖

    一作鲁多克。即今西藏日土县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12作 “茹拖”。见“日土县”。

  • 肤 (膚) 施县

    ①战国秦昭王三年 (前304) 置,为上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附近。东汉建安二十二年 (217) 废。②隋大业三年 (607) 置,为延安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延河东岸。唐为延

  • 黄冕墟

    在今广西鹿寨县东北黄冕乡。旧属永福县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永福县图: 西南有黄冕墟。

  • 拳壮河

    在今河北广平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5广平县: “拳壮河在县东十里。本漳河之支流,亦自成安县流入境,至肥乡县复入于漳。今漳水浅涸,此河遂为枯槽矣。”

  • 大关

    ①在今安徽潜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潜山县:“大关在县西四十里,地名笼口。”《清一统志》作“龙口”。②即今安徽桐城县北大关镇。清道光《桐城续修县志》卷1《乡镇》:大关在“城北四十里”。③即分水关。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