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冶县
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(955)改青山场院置,属鄂州。治所即今湖北大冶市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大冶县:“县治西南有铜绿山,亦古出铜冶铸之所。县名大冶,盖以此。”宋属兴国军。元属兴国路。明属兴国州。清属武昌府。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94年改设大冶市。
古旧县名。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(955年,一说北宋乾德五年〔967年〕)析武昌县三乡和青山场院合置,治今湖北省大冶市。属鄂州。宋先后属永兴军和兴国军,元属兴国路,明属兴国府和兴国州,清属武昌府。1994年撤销,改设大冶市。
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(955)改青山场院置,属鄂州。治所即今湖北大冶市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大冶县:“县治西南有铜绿山,亦古出铜冶铸之所。县名大冶,盖以此。”宋属兴国军。元属兴国路。明属兴国州。清属武昌府。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94年改设大冶市。
古旧县名。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(955年,一说北宋乾德五年〔967年〕)析武昌县三乡和青山场院合置,治今湖北省大冶市。属鄂州。宋先后属永兴军和兴国军,元属兴国路,明属兴国府和兴国州,清属武昌府。1994年撤销,改设大冶市。
在今江西弋阳县东。《寰宇记》卷107信州弋阳县:弋溪水“源出上饶县灵山,西南从当县太平乡过。在县东二十里水口有大石面如镌成弋字”,故名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一》:弋溪“在弋阳县东二十里。源出上饶县灵山,
一作阳湖。在今安徽长丰县南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綝传》:魏甘露二年(257),“魏兖州刺史州泰拒(朱)异于阳渊,异败退,为泰所迫,死伤二千人”。在今安徽省霍邱县东北。三国魏甘露二年(257年),兖州刺史
在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北。《魏书·太祖纪》: 登国六年 (391),拓跋珪 “大破直力鞮军于铁岐山南”。即此。
喀喇沁中旗的俗称。旗府驻地在大城子镇(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城子镇)。
北宋改安平州置,属邕州右江道。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。元祐三年(1088)又改为安平州。
亦名新康港。在今湖南望城县北九里。杜甫有 《北风》 诗,自注云: “新康江口,信宿方行。” 即此。
北宋置,属丹徒县。在今江苏丹徒市西南七十里丁角村。
即今江西南城县四十里洑牛。地当伏牛山下。明、清时曾设巡司驻此。
即今甘肃天水市东南永川河。源出麦积山,北流入渭水。《水经· 渭水注》: “水出西南泾谷之山,东北流与横水合。……乱流西北出泾谷峡。……又东北历董亭下。……其水东北流注于渭。”
自洮昂铁路终点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附近的三间房站起,经齐齐哈尔至克山县,全长约205公里。1928年动工兴建,1931年修至龙溪(距克山五十二里),工程停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