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城县

大城县

①东汉改大成县置,属朔方郡。治所当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古城梁村。东汉末废。

②五代周显德六年(959)改平舒县置,属霸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大城县。清属顺天府。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东汉改大成县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东南古城梁。属朔方郡。东汉末废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中部,东邻天津市。属廊坊市。面积904平方千米。人口45.6万。辖7镇、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平舒镇。秦属巨鹿郡。西汉于今县城置东平舒县,属幽州勃海郡。《水经注·浊漳水》:“代郡有平舒城,故加东。”北魏改平舒县,属瀛州章武郡。隋属河间郡。唐属河北道瀛州。五代周显德六年(959年)更名大城县,属霸州。宋、元、明因之。清属顺天府。1914年属直隶省津海道,1928年直隶河北省。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。1949年属河北省天津专区,1958年并入任丘、静海县,1962年复置,属天津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73年改属廊坊地区,1988年撤销廊坊地区,划归廊坊市。地处冀中平原,地势低平,河渠纵横。有子牙河、子牙新河、黑龙港河流经。属南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豆类。有机械、化工、建材、食品等工业。津保、廊大、文大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龙冢古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烝野

    春秋楚邑。即今河南新野县。《左传》: 宣公四年 (前605) 子越 “乃以若敖氏之族,圄伯嬴于轑阳而杀之。遂处烝野,将攻王”。古邑名。春秋楚邑。即今河南省新野县。《左传》宣公四年(前605年):子越“

  • 靖安砦

    北宋庆历五年 (1045) 置,属原州。在今宁夏彭阳县北草庙乡。元废。

  • 低宝那城

    在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木尔加布河上游以北。唐置昆墟州督府于此。

  • 第三堡

    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朔州: 第三堡 “在井坪所北三十里。嘉靖三十三年筑,万历初增修,周一里有奇,分边十三里零。……隆庆中,设小市于此”。

  • 保昌县

    北宋天圣初改浈昌县置,为南雄州治。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93南雄州: “《图经》 云: 后避仁宗嫌,改名曰保昌。” 元为南雄路治。明为南雄府治。清嘉庆十一年 (1806) 废。十六年(1

  • 鸿化堰

    古青神渠。在今四川青神县北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 “嘉定之青神,有堰曰鸿化,则授成其长吏,应期而功毕。” 即建于唐太和中,为僚族张武所开,历代维修,扩大灌溉面积。明嘉靖间复开截江水,“直灌田四十余里”。

  • 附木州

    即附树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甘洛或石棉、汉源县境。

  • 龙头墟

    即今广西扶绥县东北二十里龙头乡。清光绪《新宁州志》卷2:龙头墟“在城东二十五里”。

  • 全椒县

    西汉置,属九江郡。治所即今安徽全椒县。三国魏废。西晋复置,属淮南郡。东晋废。隋大业初改滁水县复置全椒县,属江都郡。唐属滁州。明洪武初废。十三年(1380)复置,仍属滁州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。1928年

  • 真番郡

    西汉元封三年 (前108) 置,治所在昭明县 (今朝鲜黄海南道信川西湖里)。一说在霅县 (今朝鲜礼成江、汉江之间)。辖境相当今朝鲜黄海北道大部分,黄海南道及京畿道北部。始元五年 (前82)废,部分辖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