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山屿
即今台湾岛西澎湖岛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大山屿,“澎湖诸屿独此最大,横直各有十余里,民居颇多。由此而下有五地, 曰风柜仔尾、曰峙里、曰猪母落水、曰鸟嵌仔、曰林投仔,而妈宫前即在此屿,水师镇防汛在此”。
即今台湾岛西澎湖岛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大山屿,“澎湖诸屿独此最大,横直各有十余里,民居颇多。由此而下有五地, 曰风柜仔尾、曰峙里、曰猪母落水、曰鸟嵌仔、曰林投仔,而妈宫前即在此屿,水师镇防汛在此”。
在今甘肃徽县东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9徽州:太白池“周回数十亩,诸山环绕其旁”。
亦作武东山,又名南山。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四十七里武东乡境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东武山“在射洪县东十里。唐置道观于此,遗址犹存。唐《陈伯玉集》后云:陈方庆本颖川人。好道墨子五行,秘书白虎九变,隐
即今山西东南部之浊漳河,为漳河上源之一。源出山西和顺县西八赋岭,南流经榆社县西,又南入武乡县。《水经· 浊漳水注》: 武乡水 “源出武山西南,径武乡县故城西,……又东南注于涅水”。
在今云南剑川县城西南五十里。石钟山系石宝山支峰,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 引《剑川州志》:中山“在石宝山南一里,岩石壁立,镌梵像数百,庄严经久不变,谓之中山石佛”。石窟开凿于南诏、大
在今浙江余杭市西。《宋书·王敬弘传》: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 (447),敬弘 “薨于余杭之舍亭山”。即此。
在今江西婺源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徽州府婺源县: 梅源水 “出梅源山,东流合浙源水,溉田八十顷有奇”。
即今四川成都市北府河。北宋黄休复 《茅亭客话》 卷8: “伪蜀王宗裕亦于北门清远江东,创一亭台榭池塘,骈植花竹泉石,萦绕流杯九曲,为当时之甲。” 《宋史·雷有终传》: 咸平三年 (1000),王均自升
即今陕西旬阳县东北蜀河镇。西魏大统十七年 (551) 为淯阳郡治。北周后历为长冈郡、黄土县、淯阳县治。在陕西省旬阳县东部偏北。面积1.5平方千米。人口3440。镇人民政府驻火神庙,人口3530(其中回
亦名郎城。分里、外二城,里城即今河北永清县东南里澜城,外城即今廊坊市南外澜城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2信安军: 狼城在 “军东三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三》: 狼城 “即宋信安军之狼城塞也。有里、外二狼
唐贞观四年(630)置,属羁縻西怀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。八年(634)属羁縻远州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