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窝关
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蒙自县:大窝关“在县西南。亦曰大窝子,有险可恃”。《清一统志·开化府》:大窝关“在新现交冈之上。明置,今废”。
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蒙自县:大窝关“在县西南。亦曰大窝子,有险可恃”。《清一统志·开化府》:大窝关“在新现交冈之上。明置,今废”。
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禹门。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》: 神禹庙 “在韩城县东北六十里禹门。元至元元年,因旧地重建”。另有大禹庙在今韩城市东北六里周原村,又称大夏禹王庙。始建于元大德五年 (1301),明万历七
即今广西田林县西八渡苗族乡。《清一统志·泗城府》:八渡墟“在西林县,旧有主簿。本朝嘉庆二年裁”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西南八渡圩。八渡,壮语意为“渡口”。清西林县主簿曾驻此,嘉庆二年(1797年)废
即今福建霞浦县东松山。明正统九年(1444) 由三沙堡移此。清设烽火镇市。
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北三陵乡。《清一统志·广平府》: 赵三王墓 “在邯郸县西北二十里。亦名三王陵。三王,惠文、孝成、悼襄也。俗呼为陵台。今其地即名为三陵村”。
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南百余里万山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阳县:马山砦“正德十二年,官军讨乌春山贼,贼首龚福全遁保马山禾仓石寨,官军进克之”。
清置,属沁源县。即今山西沁源县北郭道镇。在山西省沁源县中部。面积265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郭道,人口6250。因郭姓首先在此开发居住,位于三岔路口交通要道处,故名郭道。1949年为沁源
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。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:“(寿光)城之西南水东,有孔子石室,故庙堂也。中有孔子像,弟子问经,既无碑志,未详所立。”元于钦《齐乘》卷5:苍颉台在“寿光西北,洱水所经。《水经注》谓孔子问经
唐武德二年(619)置,治所在石楼县(今山西石楼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县地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石楼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石楼等县地。贞观元年(627年)省。
即今湖南衡南县 (驻衡阳市) 东南八十里廖田镇。清属清泉县。光绪 《湖南通志》 卷1清泉县图: 衡州府东南有廖田铺。
一名樊,春秋周邑,后属晋。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。《左传》:僖公二十五年(前635),晋文公定王室,“次于阳樊”。四月,晋侯朝王,王“与之阳樊”。即此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河内郡修武县“有阳樊”。注:服虔